-
日期: 2025-03-13 | 來源: 印象與邏輯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關稅 | 字體: 小 中 大
美國股市歷來對新任總統保持謹慎態度。每逢權力更迭,市場往往進入觀望模式,等待新政方向明朗後再作出反應。然而,川普的第壹任期打破了這壹傳統。2016年勝選後,市場迅速攀升,道瓊斯指數迎來歷史性的牛市。彼時,投資者對他的減稅計劃、放松監管措施以及“美國優先”經濟戰略寄予厚望。
如今,川普的第贰任期再次開啟,市場初期反應依舊積極,道瓊斯指數在他重新上任後的前幾周大幅上漲。然而,短短數周後,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截至3月10日,道瓊斯指數下跌3.6%,標普500指數下跌6.4%,納斯達克指數更是暴跌11%。如此劇烈的調整,與川普“商業總統”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縱觀美國歷史,每當國家處於重大經濟變革時期,市場往往會經歷短期的動蕩。19世紀末麥金萊總統推行保護主義關稅政策時,市場曾壹度下滑,但隨後美國工業迅猛發展,鋼鐵、鐵路等行業迎來了黃金時代。20世紀80年代,裡根總統實施供給側經濟學,市場初期因財政赤字上升而劇烈波動,但隨後美國經濟進入長期繁榮期。川普如今試圖重塑美國的產業結構,而市場的波動,或許正是這壹歷史性變革的前奏。
川普本人對股市的波動極為敏感。在第壹任期,他常以股市的高漲作為其經濟政策成功的象征,甚至將其視為執政合法性的指標。然而,在第贰任期,他的關注點似乎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不再僅僅著眼於短期市場繁榮,而是希望推動壹場更具歷史意義的經濟變革,即重塑美國產業結構。
川普的經濟政策核心在於通過關稅政策重構美國經濟基礎。他試圖借助關稅促使制造業回流,減少對海外供應鏈的依賴,恢復美國經濟的自主性。這壹戰略與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50年代艾森豪威爾重振工業的努力乃至冷戰時期裡根對蘇聯的經濟施壓存在相似之處——即通過經濟政策調整,為國家奠定新的發展基礎。然而,產業鏈的遷移和企業決策的調整往往需要數年才能見效。
川普堅信,關稅是壹把利劍,能夠迫使企業重新評估供應鏈,讓資本不得不回流美國,使制造業崗位重新回到藍領工人手中。這壹長期性考量賦予了他的經濟改革某種悲壯色彩。他深知,這場經濟革命需要社會的耐心和犧牲,但美國社會是否具備這樣的承受能力,仍是壹個問號。
川普面對的美國,早已不是贰戰後的那個美國。柒拾多年的和平與繁榮,使得整個社會逐漸遠離犧牲精神,遠離國家利益至上的信仰。曾幾何時,美國社會以國家利益為重,在贰戰期間全民總動員,戰後更是以驚人的效率推動工業化、科技發展和全球經濟秩序的重塑。進入21世紀,特別是冷戰結束後的叁拾年裡,美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長期的全球化讓美國的中產階級逐步瓦解,制造業流失,藍領階層的生計被廉價進口商品和外包工廠所取代。與此同時,戰後的和平環境讓幾代美國人失去了面對長期國家戰略挑戰的耐心。今天的華爾街關注的是季度財報,而不是國家的長遠利益;今天的美國民眾關心的是短期生活成本,而不是產業結構的調整。
華爾街對利潤的追求遠遠超過對國家未來的考量。《華爾街日報》甚至在頭版頭條稱川普的關稅政策為“歷史上最愚蠢的政策”。從資本市場的邏輯來看,這壹評價雖然尖銳,卻符合其壹貫的市場利益取向。自19世紀摩根財團崛起以來,華爾街始終是美國經濟政策的幕後推手,它信奉自由市場,而非國家主義。當川普宣布要重塑美國制造業,增加對進口產品的關稅,推動企業回流時,這些措施無疑擾亂了華爾街的既有秩序——而市場的報復,就是股市的下跌。
但從川普的角度來看,關稅並非魯莽之舉,而是美國經濟重塑的重要工具。如果美國社會願意團結壹致,為產業回流承受短期經濟代價,關稅政策將成為重振制造業、恢復供應鏈安全的強大武器。畢竟,美國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消費市場,任何國家和企業都無法忽視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
以美加關稅戰為例,加拿大的經濟體量遠不及美國,其政客明知與美國對抗無勝算,卻仍然選擇硬撐。原因在於,他們判斷美國民眾甚至連壹個月的“不便”(而非真正的經濟困難)都無法忍受。如果給川普壹年時間對加拿大施加關稅壓力,加拿大經濟將遭受重創。制造業和能源企業可能因為 25% 的關稅失去競爭力,被迫將生產線遷往美國,導致加拿大的工業體系逐漸空心化。
同樣,對墨西哥征收 25% 關稅的策略則更加復雜。墨西哥擁有大量外資企業,它們依賴美加墨自由貿易協定(USMCA)零關稅的優勢向美國出口商品。川普對墨西哥加征關稅,本質上是向墨西哥政府施壓,迫使其提高外資投資門檻,以此間接保護美國本土制造業。從長期來看,如果墨西哥喪失零關稅優勢,其經濟可能難以承受,外資企業可能會撤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