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22 | 來源: 壹點資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你能想象嗎?壹位科學家為了追求永生,竟給自己注射了350萬年前的古細菌。這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裡的情節,卻真實發生了。12年過去了,他怎麼樣了?背後又隱藏著人類永生的哪些秘密?今天,就讓我們壹同探尋這場瘋狂實驗背後的故事。
2013年,俄羅斯的阿納托利・布魯奇科夫教授在生物學雜志發表論文,公布了壹項驚人發現。他在西伯利亞永凍土沉積物中提取到壹種古老細菌——蠟樣芽孢杆菌F。
西伯利亞的永凍土環境極端惡劣,低溫、缺氧且歷經數百萬年變遷,而蠟樣芽孢杆菌F卻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存活350多萬年,依舊保持活性,其生命力之頑強令人驚歎。
科研團隊懷著極大的好奇與期待,將這種古老細菌注射到小鼠身上進行實驗。結果相當振奮人心,接受注射的小鼠平均壽命延長了9.2%,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小鼠,壽命最多延長了28%。
這壹實驗結果讓布魯奇科夫教授仿佛看到了人類壽命延長的曙光,他視蠟樣芽孢杆菌F為“不老泉”,毅然決定大膽嘗試,將這種古老細菌注入自己體內。
在注射後的2年裡,布魯奇科夫教授明顯感覺到身體狀況發生積極變化。以往每到流感季,他都難以幸免,但那2年,他連續未患流感,日常精力也更加充沛。
12年過去了,如今的他依舊身體健康,並且全身心地持續著與蠟樣芽孢杆菌F相關的研究工作,他內心堅信,這種細菌的DNA中壹定蘊含著能夠延長人類壽命的關鍵密碼。
人真能永生嗎?從生物學角度深入剖析,答案似乎並不樂觀。
1961年,美國生物學家倫納德・海弗裡克提出了著名的“海弗裡克極限”理論。在多細胞生物的生命進程中,細胞分裂存在著大約50次的上限。
形象地說,細胞分裂就如同復印機復印文件,每壹次復印,都會導致信息有細微損失,文件逐漸變得模糊。當細胞分裂達到50次這個極限後,信息損失嚴重,就像文件字跡全糊了壹樣,細胞難以再正常發揮功能。
蠟樣芽孢杆菌F或許能在壹定程度上為細胞這個“復印機”補充壹些“墨水”,比如可能為細胞提供某些營養物質或調節細胞的代謝過程,讓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的損耗稍微減少壹些。
但它終究無法改變細胞分裂出錯的物理規律,人類似乎從生命誕生之初,就被設置了這樣壹套自動報廢程序。
以人體皮膚細胞為例,隨著年齡增長,皮膚逐漸出現皺紋、松弛,這背後就是皮膚細胞不斷分裂,接近並達到海弗裡克極限的外在表現。
即便人類在未來某壹天真的突破了海弗裡克極限,前方還有強大的宇宙熵增法則橫亙不前。整個宇宙都遵循著熵增定律,處於不斷衰老的過程中。人體作為宇宙的壹部分,也難以逃脫這壹規律。
我們的身體與外界環境每秒都在發生著高達10的24次方分子交互,從我們呼吸時氧氣與贰氧化碳的交換,到食物在體內消化吸收過程中的分子反應等。
即便人類通過先進科技實現了細胞級別的修復,量子隧穿效應導致的DNA信息衰減仍以每年0.5%的速度不可逆地進行。這就好比有壹個看不見的量子小偷,在悄無聲息地每年偷走人體0.5%的“零件”。
而且,人類大腦也存在著自身的局限。大腦皮層的模塊化結構在人25歲後逐漸固化,這種固化壹方面是人類專業化發展的基礎,讓我們能夠在特定領域不斷深入學習和積累經驗;但另壹方面,卻也成為了認知革新的阻礙。
MIT神經工程實驗室通過實驗發現,成年人在學習全新領域知識時,前額葉皮質需要比年輕人多消耗47%的ATP。-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