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31 | 來源: 胡思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今年2月底,山西運城高先生購買了8月上旬往返北京與東京的家庭機票,耗資1.5萬元。他說,因情況變化,想要改簽機票,不慎誤操作點擊了退票,被扣除了1.4萬余元,僅獲得退款850元。經多次投訴,同程旅行又退了5221元,其他的說是扣了手續費。
高先生無法接受這個結果,仍在維權。對他來說,誤操作伍分鍾後就聯系了平台,請求要麼恢復訂單,要麼補差價改簽,但他沒想到平台選擇了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扣款處理。
同程旅行解釋說按照“規則”扣款,但這個規則是什麼,也沒講清楚;外人也不知道,這是航司的退改簽規則,還是平台自己定的規則。如果是後者,不排除平台扣掉了高先生的差價。
資料圖
對於高先生這種誤操作導致的退改簽錯漏,國家民航司在壹份改進民航票務服務的通知中曾要求,航司要設置合理的階梯費率,根據不同情況設定梯次收費標准。但在具體執行中,解釋權仍在航司。
南航作為國內規模較大的航司,去年初推行機票誤操作的相應處理規則,“符合壹定條件的”,可以免費辦理錯購客票退票。但這個“壹定條件”是什麼,也未看到更清晰的標准。
老實講,無論是民航司的原則性要求,還是南航等航司制訂的誤操作退票規定,都不能在高先生的事例中直接套用。壹個直接原因是,他遇到的規則可能不只是航司的退改簽規則,更疊加了平台的所謂規則,等於要面對票務處理上的雙重不透明,也更容易被推諉。
有人會說,高先生提前伍個月定了機票,5分鍾之內就向平台反映,航司不會有損失,所以理應優待處理。考慮到國際客票涉及更多航司服務,這個說法不壹定准確。只不過,即便航司真的面臨損失,也該制定相對合理和透明的規則,好讓消費者清晰知道自己該承擔多少責任。
高先生面臨的棘手問題,根本上還是退改簽(無論是否誤操作)規則的不透明問題,尤其是在平台購票的模式下,平台退費規則更加含糊——如果航司不能依據清晰的規則介入,消費者完全是睜眼瞎,只能從道德上呐喊,爭取壹點博弈的權力。
如果是在航司的票務渠道購票,相信高先生的問題會有相對清晰的處理。但現在加入了平台這個變量,航司不想給平台“擦屁股”也是有可能的。
資料圖
都說要根據規則行事,可對“誤操作”這麼簡單的退改簽場景,能夠平衡航司、平台和消費者的規則,似乎並沒有出現。具體案例下,就會出現鬧大了就多退點,不鬧不爭就成“冤大頭”的結果。高先生從壹開始只獲得退款850元,到反復投訴後又被退了5221元,也證明規則確實比較含糊。-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