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04 | 來源: 香港01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關稅 | 字體: 小 中 大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計劃。他表示,美國將對所有進口品徵收10%最低基准關稅,且另對美國部份貿易伙伴徵收更高的關稅,包括對中國加徵34%關稅,越南46%,對日本、台灣分別徵收24%、32%關稅。
香港建銀國際策略師姜越就關稅政策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新壹輪關稅雖然來勢洶洶,但外界無須恐慌,認為川普是“坐地起價”,接下來是壹個互相討價還價的過程。
『坐地起價,漫天還價』
姜越表示,盡管此輪關稅實施的范圍和規模都超乎市場預期,除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此前提及的“肮髒15國”(Dirty 15,即對美國貿易順差最大、貿易壁壘最高的15個國家)外,日本、韓國和歐盟等美國盟友遭遇的關稅打擊亦不小,但她認為,這壹輪關稅是壹個“坐地起價,漫天還價”的過程:“很可能川普後期會與他國進行利益互換,在其他國家滿足他的要求後,可能就會將關稅降下來。”
姜越表示,川普的關稅措施,從宣布到落地實施中間有壹段時間,實際上是給各方談判的窗口期,從過往情況來看,川普政府對於“真的想徵的關稅”,往往在宣布當天就生效。
她指出,雖然外界暫時無需恐慌,但不可否認的是,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確實在上升。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出口國來說,找不到出口的渠道,部分企業必然被迫轉型、利潤縮減甚至倒閉,工人則面臨失業。
多重關稅疊加中國或受影響較大
新壹輪關稅措施下,中國無疑是遭受沖擊較大的國家之壹。此次34%關稅疊加先前20%關稅,整體累計稅率高達54%。且由於東南亞多國同樣面臨美國重稅,而許多中國企業近年來為規避中美貿易風險,開始將生產基地轉移至海外,尤其集中在越南、柬埔寨、印尼和馬來西亞這些國家,而今這些東南亞國家亦分別面臨美國施加的46%、49%、32%和24%的關稅。
但姜越認為,對比川普第壹任期,中國有更充分准備:“其實2018、2019年後,中國就已經開始多元化出口布局”,從那時開始,除美國外,東盟、歐洲等區域國家都開始成為中國的主要出口對象。
姜越還認為,擁有完整產業鏈也是中國的壹個優勢,使得中國在疫情後,產能復蘇很快啟動。“像中國這樣全產業鏈都較強的國家其實很少,很多國家都只專長產業鏈的壹部分。所以這也使得其他國家『Avoiding China』(避開中國)舉措都很難實現。”
“即便制造業回流美國,也是殺敵壹千自損八百”
川普此前曾表示,希望通過關稅增加稅收、削減赤字,同時創造就業、實現制造業回流的目標,但姜越認為,通過對外國徵收關稅來實現這些目標,相當於“殺敵壹千,自損八百”。
姜越舉例稱,今年年初以來,包括科技巨頭蘋果、大型連鎖零售超市Target、日本汽車制造商本田等企業,確實在調整供應鏈布局,回到美國進行壹部分投資建廠:“有壹些事情是可以做的,那只是看你的代價(是否匹配)”。
姜越表示,新壹輪的關稅還會令美國國內通脹壓力增大,考慮到美國是壹個消費驅動的國家,需要在穩定、適當的物價和通脹下才能持續,這些措施將令美國的經濟驅動拾分困難。
而即便假設投資、生產回流,本來從事高端服務業等產業的美國工人,是否願意重新去做初級生產呢?
姜越稱,“美國制造業外移已幾拾年,別的國家已達相對成熟的程度。在美國重新建廠,重新招募工人會是壹件很痛苦的事情。實現目標的成本和代價太高。”她補充指:“很可能回到美國的這壹些企業,或者說回到美國的這些崗位,也不壹定是美國人本身想要的。”-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