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10 | 来源: 北青深一度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对银行柜员来说,询问取款用途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工作规定
一面几十毫米厚的防弹玻璃,有时会把柜台内外办理取款业务的两个人划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而引起冲突、质疑与猜忌的,很多时候是来自柜员的一句话:“你的取款用途是什么?”
“我取我自己的钱,怎么有这么多事?”这是很多储户发出的疑问。但对于柜员来说,询问取款用途,是源于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反诈和反洗钱的工作规定。
2025年1月1日,18年来首次系统性修订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简称“新《反洗钱法》)正式施行。在对金融业的相关规定中,该法强化和完善了反洗钱监督管理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明确了各主体的责任义务,并强化了反洗钱信息的保密。
中国工商银行某一级支行负责人告诉深一度,在当下包括《反洗钱法》《反电信诈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内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下,难免对客户办理取款、转账等金融业务造成一定麻烦,甚至导致“误伤”,但此举也是出于保护客户资金的安全。
客户与柜员的矛盾
2024年12月31日,包头市居民王先生想要提取其中国建设银行账户内的32万元现金,他说,此笔款项的用途是生意上的还款。当天,他在手机银行上进行相关操作,发现取款的限额是每日5万元,但他称自己设置的额度是单笔30万。
为了能将更多余额尽快取出,他咨询了银行客服,被告知如果要提升限额,必须提交申请,等待业务部门通过资质审批后才能超额提款。王先生称,从当天下午5点到晚上10点,他拨打了十几次客服电话,但一直反馈审批还在流程中。
“我存款的时候挺自由的,怎么取款就没有了自由?”王先生说,银行方面的解释是怀疑他遇到了电信诈骗,在相关规定下,为了保证客户的账户安全,因此设置了限额。
很多人直到到了柜台才知道“取款不像存款那样方便”。而这种“限制”,一个是限额,一个是被要求说明取款用途。现在,在各种网络平台的搜索框里输入“大额取款”,出现最多的搜索联想之一就是“大额取款如何说明用途”。
但事实上,相关规定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依据2022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个人存取现金超过5万元(或外币等值1万美元)时,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张攀是中国工商银行北方某大型城市一名支行行长。他告诉深一度,由于配合反诈、反洗钱的相关措施,客户在取款和转账时可能会遇到限制,这确实造成了不少客户的不理解甚至投诉。-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