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0 | 來源: DW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為什麼人類還在樂此不疲地通過燃燒化石燃料和破壞生態系統將地球推向崩潰邊緣?聯合國大學環境與人類安全研究所發布的最新報告認為,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方案是以“深度變革理論”來改變觀念。
“科學家們早就警告我們,人類正在破壞地球,並告訴我們如何阻止這種行為。”聯合國大學環境與人類安全研究所所長沈曉萌說,“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看到了深淵,也知道該掉頭了,但我們卻依然自信滿滿地走向深淵。這是為什麼呢?”
這正是這所位於德國波恩的研究所發布的最新報告《翻開新的壹頁》探討的問題。報告指出,如果人類采取“有意義的行動”,壹個繁榮的未來仍然可以期待。報告分析了應對多重環境危機的出路。
這份年度報告研究了災難之間如何相互關聯,以及它們如何受到人類行為影響,同時也探索了可能的解決方案。
以“深度變革理論”探尋環境危機的根源
在2024年的報告中,聯合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警告說,世界正逼近六個臨界點,包括地下水枯竭、氣候變化導致的冰川融化,以及難以忍受的高溫。
研究人員表示,需要進行重大的系統性轉型,才能減少氣候、糧食和水資源系統崩潰的風險。
這份最新報告指出,“我們很少真正觸及根源,幾乎不會挑戰或質疑那些導致當前結果的信念、價值觀和假設。”
舉例來說,回收利用雖然有時是壹個有用的工具,但從長遠來看,並不能讓滿是垃圾的海灘或河流變幹淨。因為垃圾問題根植於壹次性物品的大規模線性生產模式中。
報告指出,如果目標是實現無廢未來,人類就需要摒棄“丟棄型社會”的觀念,也就是不斷消耗地球資源來生產那些很快就被丟棄的產品。
為了深入挖掘氣候崩潰、生物多樣性危機以及過度消費的根本原因,並指出未來的路徑,聯合國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深度變革理論”。
這壹理論揭示了人類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結構、信念和價值觀,這些其實都是社會構建的結果。這些社會結構可能導致氣候危機、水資源短缺以及對地球資源的過度開發等不良後果。
“我們發現,大多數問題的發生和持續,其實是因為人類普遍認為自己可以也應該支配自然、控制自然這種心態。”報告主要作者之壹凱特琳·埃伯爾(Caitlyn Eberle)對德國之聲說。
研究指出,人類將自己視為自然之外的存在,經常選擇性地保護或破壞自然的某些部分。
研究指出,人類將自己視為自然之外的存在,經常選擇性地保護或破壞自然的某些部分。
這種基本假設雖然並非公然存在,但可以從國家法律、宗教教義、電影和文學中找到它的蹤跡。這壹切反過來又影響了社會的目標和結構。
像單壹種植、直線化河道、動植物的馴化、使用殺蟲劑和除草劑等做法,都源自“人類主宰自然”的思維方式,並試圖實現這壹目標。
報告指出,這種心態也帶來了風險,並阻礙了變革。“改變這種心態意味著要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壹部分,是龐大生態系統中的壹個物種,並試圖讓我們的系統更符合自然的需求。”埃伯爾補充道。
“無限經濟增長帶來繁榮”以及“地球能無限吸收污染、提供資源”等廣泛存在的假設,也阻礙了實際行動。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假設是錯誤的。埃伯爾表示,如果我們接受資源是有限的、地球有其承載極限,我們就可能改變社會結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