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4 | 來源: 鈦媒體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你是否也在奇怪,為什麼車企都在宣揚自己的電池很安全,但大街小巷起火、自燃的電動汽車還是時有發生。
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電動汽車自燃事故中72%的案例與電池熱失控直接相關,而涉事車輛中近半數宣稱“通過國標安全測試”。
割裂背後,或許就是車企精心設計的“特供電池”陷阱——
實驗室裡用頂級電芯通過穿刺、撞擊等極限測試,讓消費者覺得它們的電池“安全”。但量產車卻混裝了其他品牌電芯,甚至贰叁線品牌電芯,安全性大打折扣。
電芯是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但它不等於完整的電池。簡單科普壹下就是,電芯由正極、負極、電解液和隔膜等組件構成,是化學能和電能相互轉化的核心單元。而電池則包含了電芯、電池管理系統(BMS)和外殼等組件,是壹個完整的成品,直接裝載在車上。
如果說電池是壹瓶酒,那麼電芯就好比是酒水。
我們買酒當然是要關注酒本身的口感和品質,酒不好,包裝再華麗也沒用。只有酒好的同時,再配上精美的包裝,才是上乘的商品。
現實情況中,很多車企就是過度強調了電池這個“包裝”,在關鍵的電芯上卻是鮮有提及,故意混淆視聽,讓消費者無意中踩了電池安全的坑,為日後的用車埋下安全隱患。
所以,在這場安全博弈中,消費者亟需穿透車企的話術迷霧,直擊電芯這壹核心命脈。
電芯:被車企刻意隱藏的“基因密碼”
在動力電池的微觀世界裡,電芯是決定生死的“DNA鏈”。2025年行業報告顯示,寧德時代通過原子層沉積技術(ALD)將電芯單體失效率壓至拾億分之壹(PPB級),而部分廠商仍停留在百萬分之壹(PPM級),風險差距高達千倍。
圖/ALD技術原理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或許是在技術上有難以逾越的鴻溝,壹些電池企業選擇用價格撬開車企的供應商庫,成為車企的贰供電芯,甚至叁供電芯。
而車企用高品質電芯封裝的電池來證明全部電池安全,暗地裡卻使用了其他品牌電芯的這種“偷梁換柱”策略,本質是將電芯安全與封裝技術強行解耦。
2024年某新勢力品牌被曝光的案例極具代表性:其宣傳視頻中穿刺測試的電池包采用寧德時代“超強穩定”電芯,而量產車混裝某叁線品牌的“經濟型”電芯。檢測機構拆解發現,後者在熱失控溫度指標上比寧德時代低了42℃,這正是導致多起充電自燃事故的元凶。
更隱蔽的操作發生在模組層面:某德系品牌被曝光在標准模組中插入“降級電芯”,這些電芯循環壽命僅為主力電芯的60%,卻通過BMS的“削峰填谷”策略掩蓋性能差異。
圖/BMS電器架構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