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7 | 来源: 科普中国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当地时间 4 月 10 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 FDA)发布公告,宣布将在单克隆抗体和其他药物的开发过程中,逐渐用其他工具来替代动物实验。一经公布,这条新闻就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大量讨论。
有人认为,FDA 这是在开科学的倒车,反映了这届美国领导班子一贯的反智传统;也有人觉得 FDA 这是不堪动保组织的施压,放弃了一贯的严谨标准。总之,这个决定草率又荒谬,非常不合理,未来的药品可能会因为缺乏动物实验变得没有保障。
那么,动物实验真的可以被代替吗?以后的药品还能放心使用吗?
前一个问题并不是一道简单的判断题,要弄清它需要了解前因后果才行。但第二个问题倒是可以回答——不用担心。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聊聊。
动物实验:人命带来的教训
动物实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曾做过活体动物研究,盖伦也借助动物来增进自己对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了解。
动物实验在现代医学中得到真正的重视,还要追溯到 1937 年。当年 6 月,总部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麦森吉尔公司(S.E. Massengill)发现,南方各州对于磺胺药物有着很高的需求,然而磺胺药物本身难溶于水,难以服用,亟需寻找新的溶剂,开发新的液体剂型。于是,该公司的首席化学师兼药剂师哈罗德·沃特金斯(Harold Watkins)做了一系列实验,最终发现磺胺在二甘醇(DEG)中的溶解度很高。
该公司随即优化了这种混合液,加入了覆盆子香精,认为无论是风味、外观还是香味上,溶解在二甘醇中的磺胺药物都令人满意。在经过所谓的“检测”后,公司配制出大批量的药剂,销往美国各地。
然而,沃特金斯忽略了一个细节:二甘醇是一种致命的毒药。在被人体摄入后,二甘醇会代谢成为具有极强肾毒性的草酸,导致急性肾衰竭。于是,在 1937 年 9 月到 10 月期间,这种新开发出的药物东至弗吉尼亚,西至加利福尼亚,导致了 100 多个人的死亡。
惨痛的教训也迫使 FDA 做出改变。起初,FDA 的《食品与药品法》并不要求对新药进行安全性研究。但在这起事件引起的舆论风波面前,《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于 1938 年通过,要求药物上市前,必须通过动物体内的安全性测试。
3R 原则:普遍性的伦理框架
随着实验动物需求的增加,一些组织和机构也开始关注实验动物的福利。
1959 年,英国大学动物福利联合会(UFAW)资助的学者威廉·拉塞尔(William Russell)和雷克斯·伯奇(Rex Burch)发表了《人道实验技术原理》,提出了知名的“3R 原则”。这些原则由三个R开头的英文单词组成:
第一个原则是替代(Replacement),一般又分为完全替代和部分替代。前者指完全避免使用动物,而改用人类组织和细胞、计算机建模、微生理系统等进行研究;后者则还允许使用动物,但研究过程中需要确保动物不会经历痛苦。
第二个原则是减少(Reduction),也就是通过更为先进的科学方法,在减少所需动物数量的同时,仍能获得同等水平的数据和信息。这要求科学家们启用更合理的实验设计,更准确的统计评估方法,并且共享实验动物,以减少动物的使用量。
最后一个原则是优化(Refinement),即对实验程序进行改进,尽量减轻或消除动物的疼痛和不适,并改善动物福利。比如在实验中使用麻醉和镇痛药,采取人道的动物操作方式,以及设立人道的终点等。
与其说“3R 原则”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不如说它建立了一个普遍性的伦理框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并提高了生物医学研究人员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
但在这些原则的落实上,依旧存在着不少挑战。比如推动其中一个“R”,可能对另一个“R”产生不利影响——某些实验方法可以减少使用的动物数量,却可能对这些动物造成更大的痛苦。另外,即便一些方法进行了实验方法上的优化,却也未必真正改善了动物福利。
自“3R 原则”发表以来,已经过去了六十余年。显然,减少动物实验这个方向还有许多努力的空间。而最主要的改进推力,并非来自动物福利组织,而是来自产业。
从安全保障到产业瓶颈
在现代医药的产业链中,动物实验扮演了重要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开发出新药后,必须先在动物实验中了解代谢和毒理,才能进一步来到人体试验,评估对人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