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2 | 來源: 禾子編輯整理 看中國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文革 | 字體: 小 中 大
朱德在官方宣傳中長期被塑造成“艱苦樸素、平易近人”的典范。上個世紀伍拾年代初,壹篇頌揚朱德艱苦樸素精神的文章——《朱德的扁擔》被編入了小學教材,成為幾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目的是打造壹個“偉大光輝形象”。
“朱德的扁擔”講了什麼呢?大意是,1928年,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實際是暴動失敗後逃竄)後,因物資匱乏,需要從往返有伍、六拾裡的茅坪去挑糧。當時走的都是崎嶇山路,身為軍長的朱德也與戰士們壹起挑糧。戰士們心疼並無比愛戴朱德,便偷偷藏起了他的扁擔。不料朱德又找來壹根新扁擔,並在上面寫字標記“朱德的扁擔”(據不同版本記載,有寫“朱德的扁擔”、“朱德記”或“朱德扁擔,不准亂拿”等說法),使得戰士們不好意思再藏起他的扁擔。寫得多麼“生動感人”啊。
這篇課文吹噓出朱德“與士兵同甘共苦”的形象,也成為“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的經典范例,被無數次講述、演繹,成為紅色洗腦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越來越多的人對朱德的扁擔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首先,關於扁擔上的文字,各種版本說法不壹:有的說寫著“朱德的扁擔”,有的說是“朱德記”,還有的說是“朱德扁擔,不准亂拿”八個大字,到底刻沒刻字?刻的什麼字?
而且可笑的是,有網友指出,井岡山博物館收藏的所謂“朱德的扁擔”上使用的是簡體字,而在1928年,簡體字尚未推廣,這明顯是壹個大烏龍。要知道民國時期“擔”的正體字是“擔”,“亂”的正體字是“亂”。
“朱德的扁擔”文革中壹度變成“林彪的扁擔”。(圖片來源: 網絡圖片)
此外,朱德本人是否真的在井岡山時期親自挑糧?有沒有人證、物證?這些都成了謎團。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編寫教材的編輯們似乎並未向朱德本人或知情者求證過這些細節。
紅軍年代,朱德最愛的其實不是扁擔,而是“大煙”(鴉片)——這在壹些歷史資料中都有提及。早在紅軍時期,中共部分蘇區就開始收取鴉片稅,中共在“假抗戰”期間,主導鴉片種植和貿易,以緩解財政困難。朱德作為當時的軍事領導人,有吸食大煙的習慣,這與他在官方宣傳中“艱苦樸素、與士兵同甘共苦”的形象形成鮮明反差。不過,這個事實有損朱德“偉大光輝”形象,當然不能進小學生課本了。
朱德的扁擔最荒誕的變化發生在文革期間。1966年文革爆發後,朱德被打倒,被稱為“大軍閥、大野心家、黑司令”,大字報和標語不僅貼滿了北京街頭,還貼到了中南海,朱德女兒朱敏要進中南海看父親,被傳達室攔住,說證件失效的事情都曾發生過。
與此同時,林彪因緊隨毛澤東,被捧為接班人,地位日益突出。於是,在1967年2月,小學課本中的《朱德的扁擔》悄然變成了《林彪的扁擔》。故事內容幾乎照搬原文,只是把主角的名字換成了林彪。更改後的文章甚至聲稱,是林彪在南昌起義失敗後,帶隊上井岡山與毛會師,並親自挑糧。連井岡山革命紀念館中的扁擔說明,也壹度被改成“林彪的扁擔”,那個生動的刻字細節原封照搬。
據相關回憶和資料,朱德在得知“扁擔”故事被用作政治宣傳,甚至被換成林彪的名字時,半自嘲半玩笑地說:“壹根扁擔嘛,借他用用,總會還回來的。”-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