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6 | 來源: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台灣在月前驚傳多起共諜案,這次出事的不只是軍方,包括執政黨、國安系統都傳出有黨工、機要人員涉案的消息,如民進黨前民主學院副主任邱世元、總統府咨議吳尚雨,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前機要秘書何仁傑、前立法院長游錫堃助理盛础纓等人都被檢調逮捕,引起公眾的震驚,“他們為什麼被中國收買?”、“他們怎麼會成為共諜?”這些是台灣公眾始終沒有得到答案的疑問,事實上過去所發生的共諜案也是如此。
盡管發生這麼多共諜案,公眾依然不甚了了
回顧過去的壹系列共諜案,例如 1999年出賣“少康項目”的軍情局李志豪案、2000年海軍上士劉岳龍和父母壹同出賣機密的家族犯罪、2010年軍情局上校羅奇正共諜案、2011年陸軍少將羅賢哲共諜案、2018年退役上校劉聖恕吸收空軍孫緯中校與劉芸雅少校夫妻等現役軍人出賣機密、2022年陸軍上校向德恩穿著軍服拍攝宣誓效忠中共的影片,並簽署” 投降承諾書“等重大案件,每起案件在案發後都引起公眾譁然,但是在新聞熱度過後,這些案件就乏人問津。
盡管從過去迄今發生如此之多的共諜案,但是台灣公眾對於共諜的面貌依然模糊,比如說,這些被中國收買的共諜,是什麼樣的原因、心態讓他們選擇了這條路? 而他們任職的單位為什麼未能及時查覺內部出現共諜? 這些疑問除了若幹媒體有稍為深入的報道之外,主流媒體對此既無意願也無興趣探究,國安系統、軍方、情報界始終對此諱莫如深,而這些案件所反映出的保防體制、軍隊環境及意識形態等問題,更是沒有任何討論。
反觀其他國家輿論如何面對間諜案
反觀歐美、日本等國家的輿論,面對間諜案的態度,並沒有像台灣那樣諱莫如深,回避進壹步的探究,反而積極的報道案件人物的背景、動機以及所反映出的制度問題。
以美國來說,重大間諜案如華克家族、艾姆斯、漢森等案,美國新聞工作者、調查報道作家都積極的報道、甚至寫成出書,皮特·厄利(Pete Earley)的《間諜家族》(Family of Spies: Inside the John Walker Spy Ring)、彼得. 馬亞斯(Peter Maas)描寫艾姆斯案內幕的《諜變》(Killer Spy)、勞倫斯·席勒(Lawrence Schiller)描寫漢森案的《鏡中諜》(Into The Mirror: The Life Of Master Spy Robert P. Hanssen)都是這些著作中的壹部分,而且不乏被改編為影劇作品,如2007年以漢森案改編的《雙面特勤》(Breach)。
至於英國,著名的“劍橋伍人組”(Cambridge Five)、“波特蘭間諜網”(Portland spy ring)及喬治·布萊克(George Blake)等著名案件,不但是BBC等主流媒體壹再的回顧案件始末、針對當事人、案件的深度剖析的著作、影劇作品更是汗牛充棟。
即使是面對間諜案件報道較為保守的日本輿論,也不乏對相關案件的深入調查報道,如1954年蘇聯駐日外交官(實際為KGB情報官員)拉斯托波羅夫向美國投誠揭露蘇聯在日本間諜網絡的《詳說“ラストボロフ事件”》、TBS資深記者竹內明以2000年海上自衛隊叁佐被俄國駐日武官吸收出賣情報事件為主軸的《 ドキュメント秘匿捜査・警視庁公安部宛}1課スパイハンターの344日》就是其中幾個例子。
這些國家的輿論,並未因為這些案件的敏感性而縮手,依然在遵循國家安全的前提之下,讓公眾知曉這些案件的始末,以及背後的體制問題,跟台灣輿論面對共諜案的回避態度,形成強烈對比。
是什麼原因讓台灣媒體自我限縮
要追究台灣輿論為何回避深入報道共諜案,台灣媒體的怠墮難辭其咎,筆者過去曾在《情報界需要更多的媒體監督》指出台灣媒體在處理相關議題的態度始終保守,特別是近年來更是如此。 再者,台灣媒體的日益淺碟化,無法對共諜案這樣的嚴肅議題持續深入耕耘,也是重要原因。-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