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9 | 来源: 黑噪音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提起“学阀”二字,中国人并不陌生。这些披着知识外衣的掌权人士,坐拥资源、卡脖认证、批钱批项目,活得那叫一个滋润,似乎有学历就能封侯拜相。
但可别以为这只是学界独有的生态,放眼四周,一种更庞大、更隐秘的“阀族联盟”早已悄然成型:科阀、画阀,以及无处不在的资源垄断者。
在过去,“科学家”是多么神圣的称号。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谁不是倾尽一生,甘为祖国燃尽灵魂的楷模?
但今时不同往日,院士评选早就成了“隐形选秀”,比选秀还精彩——不过不是比能力,而是比关系、圈子、门路。
现在的院士评选资格,更多的是其背后的资源统筹能力,而远非只看科研本身的能力。
“科阀”,早已不是那个在实验室熬夜到掉头发的科研工作者,而是穿西装、打领带、满嘴“战略新兴产业”“卡脖子技术”的“圈内精英”。
一些重大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手握的是“国家战略”,心想的却是“我徒弟评上了”或者“我儿子也快毕业了”。
据说有一些院士,手下带着几十个博士后,项目多得写PPT都要外包。论文?早就有枪手。技术?不懂没关系,会开发布会就行。
什么是先进技术,得他们说了算;什么是创新成果,他们评估;项目资金怎么分配,他们签字盖章。想搞科研你就得进他们的小圈子,否则,别说评奖,连实验室的灯泡都可能批不下来。
当一个科研体系的评价标准被少数人垄断,当技术成果变成“人情往来”的副产品,所谓“创新能力”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幌子,论文能飞上天,技术却落不了地。
最终伤害的,是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
再来说说“画阀”。现在绘画圈子有种潜规则:会画不如会混,画院不是画室是会所。
想办展?混圈子的能力因素远大于你画画的水平本身。
“画阀”这个词,你大概第一次听。但你一旦进入当下的艺术圈,那叫一个醍醐灌顶——什么叫“以画养权、以权养画”?看他们就知道了。
所谓“画阀”,就是掌握了书画评判标准、展览入口和艺术资源的那批人。他们往往头衔惊人:某协会或者某分会主席、理事,还有什么XX界杰出贡献人物……听着就像联合国秘书长都要敬他们三分。
但你真让他提笔画一幅,可能连手都会抖。
一些画阀的真本事,不在笔下,在酒桌上。画坛评奖,讲究的不是笔墨功底,而是“拜过哪位师父”“是不是谁的学生”“是哪年入的哪个画院”。-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