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9 | 來源: 黑噪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提起“學閥”贰字,中國人並不陌生。這些披著知識外衣的掌權人士,坐擁資源、卡脖認證、批錢批項目,活得那叫壹個滋潤,似乎有學歷就能封侯拜相。
但可別以為這只是學界獨有的生態,放眼肆周,壹種更龐大、更隱秘的“閥族聯盟”早已悄然成型:科閥、畫閥,以及無處不在的資源壟斷者。
在過去,“科學家”是多麼神聖的稱號。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誰不是傾盡壹生,甘為祖國燃盡靈魂的楷模?
但今時不同往日,院士評選早就成了“隱形選秀”,比選秀還精彩——不過不是比能力,而是比關系、圈子、門路。
現在的院士評選資格,更多的是其背後的資源統籌能力,而遠非只看科研本身的能力。
“科閥”,早已不是那個在實驗室熬夜到掉頭發的科研工作者,而是穿西裝、打領帶、滿嘴“戰略新興產業”“卡脖子技術”的“圈內精英”。
壹些重大科技項目評審專家,手握的是“國家戰略”,心想的卻是“我徒弟評上了”或者“我兒子也快畢業了”。
據說有壹些院士,手下帶著幾拾個博士後,項目多得寫PPT都要外包。論文?早就有槍手。技術?不懂沒關系,會開發布會就行。
什麼是先進技術,得他們說了算;什麼是創新成果,他們評估;項目資金怎麼分配,他們簽字蓋章。想搞科研你就得進他們的小圈子,否則,別說評獎,連實驗室的燈泡都可能批不下來。
當壹個科研體系的評價標准被少數人壟斷,當技術成果變成“人情往來”的副產品,所謂“創新能力”就很容易成為他們的幌子,論文能飛上天,技術卻落不了地。
最終傷害的,是中國科技的發展水平。
再來說說“畫閥”。現在繪畫圈子有種潛規則:會畫不如會混,畫院不是畫室是會所。
想辦展?混圈子的能力因素遠大於你畫畫的水平本身。
“畫閥”這個詞,你大概第壹次聽。但你壹旦進入當下的藝術圈,那叫壹個醍醐灌頂——什麼叫“以畫養權、以權養畫”?看他們就知道了。
所謂“畫閥”,就是掌握了書畫評判標准、展覽入口和藝術資源的那批人。他們往往頭銜驚人:某協會或者某分會主席、理事,還有什麼XX界傑出貢獻人物……聽著就像聯合國秘書長都要敬他們叁分。
但你真讓他提筆畫壹幅,可能連手都會抖。
壹些畫閥的真本事,不在筆下,在酒桌上。畫壇評獎,講究的不是筆墨功底,而是“拜過哪位師父”“是不是誰的學生”“是哪年入的哪個畫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