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1 | 來源: 網易數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即便大學生身價跌成大白菜,許多父母壹提起正在念大學的孩子,還是特別驕傲,因為這是家裡第壹次出了大學生。自改革開放起,大學向更多人敞開了懷抱,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由 1978 年的 2.7%,飆升至 2023 年的 60.2% [1][2],越來越多小鎮青年改變命運,成為家庭第壹代大學生。
隨之而來的焦慮、痛苦,也愈發嚴重:過去讀大學,即使兩眼壹抹黑,畢了業照樣吃穿不愁;現在,沒幾段大廠實習,不搞點學術競賽,心裡真沒底,而同齡人早就風生水起,自己卻還在聽天書。
瀕臨崩潰時,想找爸媽訴苦,卻得不到理解,像在雞同鴨講。家裡第壹代大學生,怎麼就越活越難了?
許多年輕人,是家庭第壹代大學生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發布的歷年中國平均生育年齡, 1984~2024 年間這壹數據的平均值約為 27 歲 [3]。這麼壹估算,到 2025 年,第壹代大學生們的父母,年齡大都在 45 歲及以上。
這壹輩父母年輕時,中國高等教育事業正在緩慢起步。1977 年冬,沉寂許久的高考再度恢復,近 570 萬考生奔赴考場,但最終,本科和各類大專班僅錄取 27.3 萬人,錄取率不足 5% [4]。
要知道,2024 年中國“雙壹流”高校錄取率大約為 5.1% [5]。這意味著,在當時想讀個本科或大專,和今天考進重點大學的難度不相上下。
門檻太高,把那壹輩父母擋在了大學校門外。如果用 2020 年第柒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這些家長中近壹半人只有初中學歷,有大學文憑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占比不到壹成。
與此相呼應的是,如今高校裡的年輕人,有相當大比重都是家庭裡的第壹代大學生。
壹篇發表在《復旦教育論壇》的研究,通過分析在 2022 年開展,覆蓋中國 38 所高校,回收近 1.1 萬份問卷的本科畢業生調查發現,家庭第壹代大學生在高校裡占到 74.9%,可能在壹間肆人寢裡,有叁個人都是第壹代大學生 [6]。
不過需要注意,該研究界定第壹代大學生時,關注的是父母受教育程度,無論家族裡其他人學歷如何,只要父母都沒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就能算作第壹代大學生 [6]。
在第壹代大學生中,許多人出身寒門,近柒成人來自農村,僅兩成家庭的年收入能過拾萬,還有兩成家庭甚至難實現月薪兩千。
他們期待苦讀逆襲,但每壹步都如履薄冰。許多人夢想考進名校,最終卻歸於平凡,他們就讀 985、211 高校的比例,要比非第壹代大學生少了近兩成。
高考失利後,很多家庭甚至勒緊褲腰帶,也要把孩子抬進民辦叁本,只為壹句:“挺好的,至少算個大學生”。-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