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2 | 來源: 紐約時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特朗普 | 字體: 小 中 大
“人們總是說,你會克服這壹切的,”李翊雲在她任教的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園裡說。“不,我不會。”
去年2月的壹個周伍下午,當肆名警察來到李翊雲位於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家時,她沒等有人提示就自己坐了下來。聽到警官說到“這件事不知該如何開口”,她身子壹沉,坐在起居室的椅子上,示意讓丈夫過來。
李翊雲已經感覺到他們帶來的消息將是個晴天霹靂,盡管她無法想象是什麼。警官證實了最壞的情況。她的兒子詹姆斯,普林斯頓大學的大壹新生,在校園附近被火車撞死。
警察說正在調查他的死因,並避免稱其為自殺。但李翊雲和丈夫知道這不是意外——詹姆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用了和他哥哥壹樣的方式。
六年多前,詹姆斯的哥哥文森特自殺身亡,年僅16歲,同樣死於附近壹列迎面而來的火車。2017年的那個晚上,李翊雲回到家,發現兩名警官在等她。警察建議她先坐下來,然後再告訴她文森特的事,所以,當他們來告知詹姆斯的消息時,她本能地坐了下來。
警察離開後,李翊雲和丈夫李大鵬(音)坐在客廳裡,目瞪口呆。她覺得時間在她身邊崩塌,仿佛她被困在永恒的此刻。
警官的這句話——“這件事不知該如何開口”——對李翊雲這位廣受贊譽的小說家來說,既是陳詞濫調,又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失去兩個兒子給她帶來的悲痛無法用言語表達。震驚、痛苦、疼痛:任何接近的詞語都感覺毫無意義。但李翊雲知道,只有文字才能將她的思想與現實連接起來。
李翊雲2007年拍的壹張家庭照,照片中她的丈夫抱著他們的兒子——文森特(左)和詹姆斯。
詹姆斯去世叁個月後,李翊雲開始寫《自然萬物只是生長》(Things in Nature Merely Grow),這是壹本關於詹姆斯、文森特,以及他們的生與死如何交織在壹起的回憶錄。在直接而無情的反思中,李翊雲面對的不僅是失去孩子,還有語言的局限,因為她試圖表達無法描述的痛苦。關於她所失去的,她能說出的最接近的語言是:她生活在壹個深淵,壹個黑暗的地方,沒有光亮可以穿透。
“我想到的所有詞語:其中許多不盡人意;有些被保留了下來,因為需要用這些詞語為詹姆斯保留壹個位置,”她寫道。“言語或許是乏力的,但它們投下的長長陰影,有時卻能抵達無法言說的地方。”
在某些方面,李翊雲的回憶錄是對有關悲傷的傳統觀念的激烈抨擊。壹開始,她就警告那些期待治愈或安慰敘事的人不要再讀了:這不是壹個關於克服痛失所愛或繼續前行的故事。
“我永遠都不想擺脫思念孩子的痛苦,”4月壹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們在她教授創意寫作的那所大學附近的家中見面時,李翊雲這樣對我說。“這種痛苦永遠在我的生活中,我不想做任何事情來減輕痛苦,因為減輕痛苦意味著這是壹件壞事,是壹種疾病或折磨。”-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