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2 | 來源: 自由亞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地方政府設肆色風險等級】
【建模監控“異常信訪”】… pic.twitter.com/7bDhPh2sHo— 自由亞洲電台 (@RFA_Chinese) May 22, 2025
中國某地信訪部門近日壹份文件被曝光,內容披露正建立“信訪人纏訪鬧訪預警評估模型”,通過分析信訪行為,評估個體風險等級,重點甄別非法、越級及惡意上訪人員。該模型以藍、黃、橙、紅肆色標記不同預警等級,旨在鎖定“核心帶頭人”及“潛在活躍信訪者”。據山東壹名訪民披露,當地更將訪民“風險”細化為六個等級。
中國地方政府阻撓訪民前往北京國家信訪辦的行動已持續贰拾多年,並配套建立所謂“預警機制”。近期公布的文件進壹步提出,要“准確甄別各種非法信訪和纏訪、鬧訪人員”,並重點識別“無序越級上訪”“惡意進京走訪人”以及“仍有活力的潛在信訪人”。
這份流傳中、名為《信訪人纏訪鬧訪預警評估模型》的文件目前已進入“第贰次修改”。模型將信訪人劃分為肆個預警等級,依據其過去壹年中的上訪記錄評估風險等級。
訪民揭“黑色等級”為頂級管控
上海老訪民鄭先生本周肆(22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采訪時表示,他看到的文件內容屬實。他透露,各地政府均有類似分級文件用於阻止訪民進京:“他們監控訪民的上訪風險等級有藍色、黃色,還有紅色,我是最高等級——黑色。這種劃分早就存在了。我們這裡的市領導也跟我說你屬於(防控)最頂級的壹類,比如北京開‘兩會’,別人還沒被控制,我已經被監控了。”
該內部文件長達數頁,顯示當局正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訪民動向,重點聚焦“核心帶頭人”及“仍有活力的潛在信訪人”。
江西維權人士劉樂群對本台說,地方政府早已通過數據模型限制訪民上訪,現在更蔓延至其生活各方面,包括外出辦事、探親訪友等。他說:“每次開兩會,政府會雇柒、八個保安提前盯著你,不准外出。平時外出,他們用手機定位你。前不久我去江浙、滬等地,在杭州壹酒店就被查房,警察問我來幹什麼、和誰壹起來的、想見誰、車牌號是多少,他們查得很細。”
近年來,中國法院系統也建立了信訪風險預警機制。例如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實行“紅、橙、黃”叁級預警管理,對應不同信訪風險等級,並制定相應處置措施。
早在2010年,天津工業大學學者閻耀軍等人就曾發表文章提出,“對信訪及信訪過程中所反映的壹系列問題進行系統監測、評估和研判,在此基礎上提前發現並預報可能引發的信訪問題”。
風險等級成打壓工具 維權難逃監控
這些機制引發對隱私權和言論自由的廣泛擔憂。山東訪民陸秋敏對本台表示,當地將信訪預警分為六級,她屬最高壹級:“我是最高等級的,由國家安全部、公安部和信訪辦聯合監控。當地政府派‘穩控人員’壹直跟著我。”
她指出,地方官員擔心訪民進京會影響仕途:“國家信訪局對地方官員有扣分制度。只要訪民去了國家信訪局,地方官員就會被扣分,可能影響升遷甚至丟官。現在網上流出的文件,其實是地方內部材料,各地都有。我們都能感受得到。”
山西學者鄧廣清指出,當局將訪民視為“潛在隱患”的邏輯,早已廣泛用於維穩體系。他說:“從維權律師到宗教信眾、從工人組織者到少數民族,中國式‘精准治理’就是打著‘預測’與‘預防’的旗號,通過技術手段控制異議群體。”
“潛在隱患”邏輯擴展至訪民群體
南京維權人士朱先生(因安全考慮不願公開全名)說,公安系統已將“是否具有組織動員能力”作為訪民評估標准:“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有可能’做什麼。現在,這壹邏輯也應用到了訪民身上。”
壹位北京不願具名的法律學者對本台表示,在缺乏司法獨立與法治保障的前提下,這類預警機制極易被當作打壓維權的工具:“壹旦缺乏公開透明和申訴機制,這種預測性治理就變成任意侵犯公民權利的手段。”
目前,這份文件原文已難在網絡上搜索到。本台嘗試致電南京與景德鎮信訪辦,但電話均無人接聽。-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