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2 | 來源: X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六肆事件 | 字體: 小 中 大
1989年5月18日,八九學運期間,學生領袖吾爾開希、王丹等人與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等政府官員在人民大會堂進行了壹場重要的對話。這次對話是六肆事件期間學生與政府之間最受關注的壹次公開交流,通過中央電視台實況轉播,引起廣泛關注。以下是對話的主要內容和爭論點的總結:
對話背景:
對話發生在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絕食抗議的高潮期間,學生要求與政府高層直接對話,以解決社會問題(如腐敗、新聞自由、民主改革等)。
學生代表包括吾爾開希(北京師范大學)、王丹(北京大學)、熊焱等人,政府方面則有李鵬、國務院教育委員會主席李鐵映、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閻明復、北京市長陳希同等。
學生提出對話需公開透明,最好現場直播,政府最終同意錄播並延遲播出。
學生訴求:
承認學生運動的合法性:學生要求政府撤銷《人民日報》4月26日社論對學運“動亂”的定性,承認運動是愛國民主運動。
結束絕食抗議的條件:學生表示,若政府承認學運的愛國性質並就新華門事件(4月20日學生與警方沖突)道歉,他們將說服廣場上的學生結束絕食。
政治改革:學生呼吁更廣泛的政治改革,包括反腐敗、新聞自由、民主選舉等,以解決社會問題。
政府立場:
李鵬強調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維持社會秩序”,表示關心學生健康,但反對繼續破壞社會穩定的行為。
政府重申4月26日社論的“動亂”定性,認為盡管學生有良好意願,但運動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制造社會動蕩。
北京市長陳希同指出,抗議活動導致北京交通癱瘓、工業生產受損,對經濟和社會秩序造成不利影響。
李鵬明確表示,政府的目標是勸說學生結束絕食,而非進行實質性談判或妥協。
對話過程:
對話氣氛緊張,雙方立場對立。吾爾開希因絕食身體虛弱,身著病服、攜帶氧氣瓶參會,對李鵬遲到表達不滿,稱“這次會議不是遲到了壹點,而是來得太晚了!”
學生代表情緒激動,多次打斷李鵬發言,要求政府直接回應訴求。吾爾開希甚至警告,若政府不滿足條件,“後面的計劃就很難說了”,被視為威脅。
王丹提出,若政府對學運定性和新華門事件給出滿意答復,學生可嘗試說服廣場上的同學撤離。
李鵬則認為糾纏於“動亂”定性“不合適、不理智”,堅持政府立場,雙方未達成任何實質性共識。
主要爭論點
學運定性:
學生立場:要求政府撤銷4月26日《人民日報》社論的“動亂”定性,承認學運是愛國運動。
政府立場:李鵬堅持社論定性,認為學運雖有愛國動機,但被利用制造動亂,拒絕更改立場。
爭論焦點:學生認為“動亂”定性是對運動的污名化,政府則以此為由拒絕妥協,雙方在此問題上僵持不下。
對話目的與形式:
學生訴求:希望通過公開對話討論實質性改革,解決腐敗、民主等核心問題,要求對話現場直播以確保透明。
政府態度:李鵬明確表示對話目的是勸學生結束絕食,而非談判或妥協,且僅同意錄播而非直播。
爭論焦點:學生認為政府缺乏誠意,未能滿足直播要求,且對話未觸及實質性改革;政府則認為學生訴求過激,威脅社會穩定。
新華門事件:
學生立場:要求政府為4月20日新華門前學生與警方沖突道歉,懲罰相關責任人,認為學生遭到警方暴力對待。-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