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1 | 來源: 新京報書評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近日,網絡劇集作品《在人間》熱播。該劇由徐兵擔任編劇與總導演,趙麗穎、尹昉領銜主演。與壹年前“微塵劇場”出品的首作《我的阿勒泰》類似,八集迷你劇《在人間》同樣以體量小、形式感強、追求風格化表達作為自身標簽,以期在國產懸疑類劇集賽道上實現新的突破。
不同於《漫長的季節》《隱秘的角落》等偏向於現實主義風格的懸疑劇,《在人間》並未依托壹樁社會案件作為切口,而是選擇了更具挑戰性的“多重人格”高概念設定,試圖潛入個體意識的裂縫,借由壹位精神疾病患者的內心之旅,折射出當代都市人群普遍面臨的精神困境。作為《小兵張嘎》《紅色》《新世界》《歡顏》等年代劇的編劇或導演,深耕革命題材影視作品多年的徐兵首次涉獵富有奇幻色彩的心理懸疑劇,無論是主題表達、人物塑造、敘事架構還是視聽語言設計,《在人間》都給導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面對褒貶兩極的觀眾評價,《在人間》究竟實現了從形式到內容的開拓,還是僅僅堆砌了壹套看似炫目的高概念?隨著故事世界的展開,幕布後面的答案將為我們緩緩顯影。
撰文|陳林
“多重人格”與“水仙文化”的交織
“多重人格“電影是通過不同人格之間的博弈來構建敘事的電影,屬於精神分裂題材電影的壹個分支。站在世界電影史的坐標,“多重人格”電影已發展百年有余,最早可以追溯至德國驚悚電影《奧拉克之手》(1924)。在此之後,《化身博士》(1931)、《叁面夏娃》(1957)、《驚魂記》(1960)、《搏擊俱樂部》(1999)等探討“多重人格”精神病症的經典作品紛紛出現,不斷將“多重人格“電影推至新的藝術高度。在華語影壇,新千年以來,《神探》(2007)、《你好,瘋子!》(2016)、《無雙》(2018)等將“人格分裂”作為敘事主軸的電影也逐漸增多,不斷增加這壹類型樣式的在地化程度。盡管諸多國內外前作為“多重人格“的影視化表達做出了大量探索,但在華語劇集領域,涉及“多重人格“題材的作品卻寥若晨星;在這壹背景下,懸疑、奇幻、愛情等多個標簽雜糅壹身的《在人間》能否通過對”多重人格“的再度書寫傳遞具有時代深度的藝術表達與社會哲思,進而與廣大年輕受眾搭建對話的橋梁,乃是其面臨的首要問題。
《在人間》劇照。
在心理學領域,“多重人格”通常指分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多重人格”的特征是壹個人擁有兩個或多個截然不同的人格狀態或“身份”,這些人格會在不同時間控制個體的行為、記憶和意識,彼此間相對獨立並作為完整的自我而存在。這壹病理特征在劇集《在人間》的人物設定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程序員徐天是壹位多重人格患者,除了本身的主人格外,他還有另外伍重人格,分別是在密室游戲場所工作的賈小朵、賈小朵的前男友王陽名、外賣員鐵林、外科醫生虞旦、健身女柳條兒。這些人格有著截然不同的身份、性格與情緒動因,在不同情境下輪流操控著徐天的意識;尤其是最為活躍的副人格賈小朵,她多次取代主人格並主導驅逐其他副人格,讓徐天逐漸陷入愈發嚴重的自我認知錯亂之中。-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