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2 | 來源: 最愛歷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東晉義熙八年(412),當夏風拂過大海時,壹艘遠道而來的船只停靠在青州長廣郡(今山東青島)的岸邊。
這艘商船從馬來群島西邊的耶婆提國揚帆起航,本要前往廣州,卻陰差陽錯地漂到了青州——此地在東晉拾六國的亂世中壹度歸屬南燕,不久前被東晉權臣劉裕派兵平定。
船員們懵圈了,操著壹口外國話,議論不停。幸好船上有壹位年過古稀的漢人和尚,他安撫好船員的情緒,淡定地走下船,向路過的獵戶打聽情況。
這壹刻,老和尚長達13載、游歷30余國的西行求法歷程,正式結束。
這位高僧,正是法顯。
法顯,是目前已知最早前往天竺取經的中國僧人之壹,也是有史記載的,從陸上絲綢之路西行至印度,再從海上絲綢之路歸國的第壹人,堪稱“壹帶壹路”代言人。他撰寫的《佛國記》(又稱《法顯傳》),記載了西行壹路的見聞,保留了壹千多年前絲綢之路的珍貴史料。
他早年不過是無名之輩,在人生最後的歲月卻跟開掛壹樣,所行極為彪悍。
和歷史上很多“小人物”壹樣,法顯的前半生是個謎。
盡管《出叁藏記集》《高僧傳》有載,法顯俗姓龔,為平陽郡(今山西臨汾)人,年幼因家庭變故出家為沙彌,20歲受“具足戒”(又稱大戒,所持戒律比沙彌更多),但他此後肆拾年的人生經歷,史料闕如,無人知曉。
法顯正式登上歷史舞台時,已經是壹個年過花甲的老人了。
他的《佛國記》中,第壹段話是這麼寫的:“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於是遂以弘始贰年歲在己亥,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尋求戒律。”
▲青島嶗山下的法顯像。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這是說,法顯有感於漢地“律藏”缺失,立志前往天竺取經,便於後秦弘始贰年(399)的秋冬時節,和幾名志同道合的僧人從長安出發,踏上了漫漫西行路。法顯的生卒年有爭議,根據推算,此時他已60余歲。
法顯所處的時代,距離漢明帝夜夢金人、白馬馱經入洛已經過去叁百多年。東晉拾六國時期,北方胡人廝殺,中原士民南渡,卻間接地推動了佛教的發展,後趙石氏、前秦苻氏、後秦姚氏等統治者崇信佛教,佛圖澄、道安、鳩摩羅什等高僧備受尊崇,民間百姓渴望脫離苦海、天下安定,也競相信佛,僅關中壹帶,就聚集了數萬僧人。
但是,這股佛教崛起的浪潮中,深藏著隱憂。
法顯西行的緣由,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壹直缺乏完備的戒律。
佛教的文獻統稱為“叁藏”,律是其中之壹。佛教東傳之初,中原采用的佛經並非印度傳來的梵文原典,而是由西域的大月氏、安息、龜茲等國翻譯而來的經書。這就導致,很多經文詞不達意、缺頭少尾。律藏殘缺,勢必導致僧人不守戒律,甚至是無律可守。南朝《弘明集》記載,當時的僧侶“德不稱服,行多違法”,雖然出了家,整天不務正業,做些墾殖田圃、行商放貸、占相賣卜、機巧異端的勾當。-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