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7 | 来源: BBC中文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美国鞋履品牌Keen已将部分生产线搬回美国。
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维尔郊区的一个角落,家族企业Keen鞋业公司一座新工厂即将在本月开工。
这项举措与特朗普政府所倡导的“美国优先”经济愿景不谋而合——它象征着美国制造业长期以来被承诺、却少有实现的复兴希望。
然而,Keen新工厂的背后,反映出美国制造业的复杂现实。
这座工厂仅有24名员工,却高度依赖自动化设备。精密机器人可完成融合鞋底和修剪材料。这反映出当今制造业的重大转型。
制造业如今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以劳动密集特征成为经济繁荣的引擎,而是资本密集、高科技主导的行业。
“美国的人工成本非常高,”Keen营运总监哈里·佩鲁马尔(Hari Perumal)表示。他指出,与亚洲的工厂相比,美国的人工支出大约是后者的10到12倍。
这样的现实早在2010年就迫使Keen寻求新解法。当时中国制造成本上升,Keen开始转向美国国内生产。如今,这个决定在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为公司提供了某种程度的缓冲。但这绝非单纯的成功案例。
制鞋产业与许多行业一样,仍深度依赖遍布全球的供应链。绝大多数鞋子仍在亚洲依赖人工生产,每年有数十亿双鞋进口到美国。
为了让本土制造具经济效益,Keen大量投入自动化技术,让肯塔基工厂仅需相当于海外工厂一小部分员工数的人手即可运作。
“我们正在美国以非常具效率且具经济效益的方式制鞋,”佩鲁马尔说。
“而我们能做到这点,靠的就是大量自动化设备,并从产品设计、使用的材料,到可自动化的程度等方面,全部重新思考。”
Keen在美国的工厂导入机器人技术进行生产。
Keen面对的挑战,也反映出整个制造业重返美国的难度。像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安德玛(Under Armour)等品牌,早在约十年前也曾尝试在美国发展新型制造技术,最终都未能成功。
即便是Keen,目前也仅有约9%的鞋款是在美国组装。事实证明,要以新方式大规模生产鞋子,既复杂又成本高昂。
美国制造业的故事,是从惊人崛起到逐步衰退的历程。二战后,美国工厂大量生产鞋子、汽车和家电,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工作机会,构筑出稳健的中产阶级。
但随着20世纪末全球化加速,许多产业转往海外,寻求更便宜的人力和较宽松的法规。这一转变使美国的工业核心地区空洞化,并引发至今仍在发酵的政治与经济紧张。-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