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7 | 來源: 獨立魚電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電影 | 字體: 小 中 大
黑人歷史,藍調音樂,槍戰肉搏,歌舞片,吸血鬼。
如果讓你用以上這些元素寫壹個故事,你會怎麼發揮?
這壹看似匪夷所思的元素組合,正在電影《罪人》(《Sinners》)中上演。這部電影由《黑豹》的導演瑞恩·庫格勒執導,4月在北美上映,周末首播就獲得了4560萬美元的票房,目前外網IMDB評分7.9,爛番茄新鮮度98%,豆瓣評分7.7。目前,《罪人》票房累計超過3.5億美金,是今年全球票房第壹的原創恐怖片。這些數字或許不足以將其捧上神壇,但作為壹部“恐怖片”來看,它目前的評價和掀起的討論,已足以躋身佳作范疇。
大眾對於恐怖片的評價總是顯得更加兩極分化,大概因為恐懼就像笑點,每個人的觸發機制都天差地別。除了最基礎的jump scare(跳躍式驚嚇),有人害怕小丑、玩偶壹類的特定形象,有人恐懼血漿暴力,還有人甚至不在乎“恐怖”與否,更沉迷於恐怖片作為載體,對神秘學、符號學、民俗歷史等不同元素的獨特呈現。
《罪人》或許更符合最後壹類人的口味。導演將種族議題巧妙編織進吸血鬼的古老傳說中,讓超自然恐怖化為解剖歷史的壹把利刃,還加入了大量音樂和歌舞元素。
總而言之,它並不符合我們傳統認知中的恐怖片標准。如果你期待尖牙、血漿和極致的驚嚇,看完很可能會感到失望。
但如果,你只是想看壹部“有點意思”的電影,那麼它足夠帶給你壹個危險而迷人的夜晚。
文|劉姝穎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請謹慎閱讀
恐怖片裡的“政治正確
聊劇情之前,先聊聊《罪人》作為壹部恐怖片的最大爭議。
翻看電影的評論區,不難發現,打出好評的人可以說是各有各的喜歡,
打出差評的理由卻幾乎千篇壹律——電影核心想表達的種族議題太過“政治正確”;以及作為恐怖片卻不夠恐怖,可謂原罪。
《罪人》的故事主線其實拾分簡單:1932年,壹對在芝加哥靠犯罪斂財的黑人雙胞胎兄弟回到家鄉密西西比,打算開壹間藍調酒吧,為了開業晚會召集了壹幫朋友幫忙。當晚,他們的天才吉他手堂弟彈起吉他,樂聲召來壹群白人吸血鬼。主角壹行人與吸血鬼之間展開了殊死搏斗,最終只有堂弟活了下來,驅車逃離家鄉。
黑人主角團VS.白人吸血鬼的劇情配置,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它的批判停留在“黑人好,白人壞”的淺表層面。
再加上電影前半段長達壹個半小時的文戲,被導演野心勃勃地塞進了大量的歷史細節和文化隱喻:比如針對非裔美國人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吉姆·克勞法案》;奉行白人至上主義的恐怖組織“3K黨”;黑人藍調音樂的歷史典故;愛爾蘭人移民的在美國的現實處境……不熟悉相關知識的觀眾,難免感到如坐針氈。-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