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0 | 來源: 南風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又有種植戶農作物被“哄搶”事件。
6月13日和14日,安徽宿州埇桥区金h蜃獾刂種駁囊患遺┏「涸鶉私恿教旆⒉級淌悠擔譜約鶴庵值500畝土豆遭到當地老百姓“哄搶”。
農場負責人稱自己租種的500畝土豆遭“哄搶” / 圖源:社交媒體截圖
該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6月10日起,每天約有500名村民手持袋子、鋤頭等工具,進入其未收獲完的土豆田中“哄搶”。
但在16日,解集鎮當地村幹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否認了“哄搶”。他認為這“肯定是誤會”,並稱是該承包農戶開放給老百姓撿拾的,在此之前,承包戶已經撿過兩次,大的、中的土豆都撿完了,老百姓撿的都是種植戶不要的小土豆。
該村幹部還稱,他不理解為什麼老百姓撿拾承包農戶不要的土豆,對方還要報警。
當天,安徽宿州埇桥区警方发通笅偤臍ぐ,公安机关已受案淀^椋亂徊澆蕕韃榻峁婪ㄒ攔媧懟
其實,稍加檢索便會發現,近幾年的夏收或秋收時節,在河南、河北或安徽等地,此類新聞事件幾乎成了“保留節目”。盡管數量不多,但每年總會發生壹兩起。
2023年,河南周口壹中藥種植合作社遭人哄搶 / 圖源:央廣網
綜合本次及此前發生的同類事件來看,兩個特點較為明顯:壹是被“哄搶”的基本都是外來承包種植戶;贰是事發後,承包種植戶篤定這是“哄搶”,當地村民乃至當地基層幹部回應此為撿拾——村民撿的是承包戶放棄了的作物。
這種撕裂的認知,若是孤例,則可以合理懷疑村民和當地是有意為之。但幾乎每起此類新聞事件中都存在這種認知的撕裂,就不免要多加思索:
這種撕裂不單是村民為了避責或當地為了包庇。重復發生的此類事件,也不能以壹句“當地民風不正或剽悍”來解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