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1 | 來源: 大紀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鍾原評論分析文章:6月底的中共政治局會議僅公開了壹項內容,即設立“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該機構的有關細節並未透露,但等於原來的決策機制被正式取代了。這是中南海變局公開的壹大關鍵信號,《求是》雜志借用習近平的文章大談“團結”,暗示了中共高層權力的激烈博弈,而肆中全會仍沒有確定召開日期。
政治局的權力被轉移
新華社報道,中共政治局6月30日開會審議《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條例》,這是此次會議唯壹對外公開的內容。
會議稱,設立新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是“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集中統壹領導、推動重大任務落實的重要制度安排”。
這是極度異常的做法。按照中共黨章規定,“黨中央”指中共中央委員會,每年壹般開會壹次,閉會期間,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會代表“黨中央”,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通過中央委員會產生的中央領導機構和中央領導人,主持中共的日常工作,直到下屆中央委員會產生新的中央領導機構和中央領導人為止。
肆中全會尚未召開,也沒有確定開會日期,那麼中共政治局、政治局常委和總書記、書記處等機構,應該繼續代表“黨中央”主持工作、進行決策。中央委員會尚未產生新的中央領導機構和領導人,卻出現了壹個新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並通過政治局會議設立,顯得極不尋常。
新的決策機構的權力應超越了政治局,否則就沒有必要設立了。政治局、政治局常委的決策權被新機構取代,還通過政治局會議確認,政治局、政治局常委、總書記、書記處都同意把權力轉移給新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可見這壹機構已經掌握了中南海的實際權力。
新決策機構的相關信息是模糊的,新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條例》也並未公開,但可以明確的是,政治局、政治局常委、總書記都要聽命於新的決策機構。
政治局會議還稱,要“進壹步規范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的設立、職責和運行……對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
這番話等於明確,新的“黨中央”產生了,原因是政治局、政治局常委、總書記決策不夠“規范”,因此新的“黨中央”將負責今後的重大決策和落實。政治局開會的主要內容,竟然是正式轉移權力給新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
政治局“禪讓”權力給新的“黨中央”?
政治局成員們應該不是每個人都真心情願地交權,按照中共黨內斗爭的壹貫做法,恐怕是政治局成員們的身家性命都被新的“黨中央”掌握在手裡,不得不同意交權。
這樣的變動對外是突兀的,於是會議稱,新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要對重大工作實施“更為有效的統領和協調”,但又稱做到“統籌不代替、到位不越位。”
新的“黨中央”明明“統籌”了重大決策,代替了政治局,卻稱“不代替”,還稱“不越位”。這似乎是為了給新的“黨中央”討壹個說法,即政治局、政治局常委、總書記名義上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動,但實權被轉讓給了新的“黨中央”。
這不禁令人想起了中國古代王朝的禪讓制,指在位君王讓位給更賢能的人。
政治局會議稱,新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要“提升決策議事質效,提出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還稱要“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工作務求實效。”
這似乎在進壹步解釋新決策機構產生的原因,也等於貶低了以往政治局的決策,有點像權力被奪後,模仿“禪讓”模式將權力“禪讓”給新的“黨中央”、新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
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禪讓並非都是在位君王情願的。最初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被認為是真正的禪讓。之後更多所謂的“禪讓”,都是皇帝被迫退位、被取而代之,比如周靜帝宇文衍“禪讓”隋文帝楊堅、隋恭帝楊侑“禪讓”唐高祖李淵、周恭帝柴宗訓“禪讓”宋太祖趙匡胤等,還有清宣統皇帝宣布退位,禪讓給中華民國。
新華社稱,會議還研究了其它事項。新的決策機構設立後,應該馬上就行使了權力,決定了壹些事項,但暫時不能公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