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1 | 來源: RFI 華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德戰略專家投書法媒:中國是否正在錯失機遇? https://t.co/V0uIR226gj pic.twitter.com/NsQW8fKgHs— RFI 華語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_Cn) July 1, 2025
德國Lupus alpha投資公司的戰略總監馬庫斯·楚伯(Markus Zuber)7月1日投書法國《論壇報》議論欄目,指出面對壹系列結構性和政治挑戰,中國似乎正在遠離其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壹強國的夢想。依他之見,在習近平日益加強的威權統治下,中央集權模式的局限性愈發明顯。房地產危機、產能過剩、人口危機:這些內部弱點正在拖累亞洲巨人的發展勢頭。
中國面臨的重大結構性挑戰
楚伯在文章開頭寫道,中國正面臨著如此重大的結構性挑戰,以至於這個國家可能永遠無法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壹強國。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他進而闡釋,自2012年以來,習近平發起的政策根本性轉變阻礙了中國的崛起。盡管他的前任們致力於經濟開放和相對集體化的權力運作,但當前政府日益高壓的內政政策標志著與過去幾拾年改革政策的徹底決裂。
中國問題專家的觀察
楚伯提及,中國問題專家約爾格·武特克(J?rg Wuttke)叁拾年來密切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與Lupus Alpha客戶的晚宴上,他分析了中國近期形勢指出:“習近平領導下的威權轉向導致政治體系越來越脫離現實。” 根據武特克先生的觀點,中國現在由壹位年邁的領導人統治,他生活在壹個“回聲室”中。在習近平治下,北京政府中那些開明且見多識廣的政治家們都變成了唯唯諾諾的應聲蟲。這正是威權體制的根本困境:權力越集中,對潛在失誤的制衡就越少。
經濟增長的結構性限制
楚伯評估,政治癱瘓正在加速中國走向“中國巔峰”,即其發展達到頂峰的時刻。這背後隱藏著重大的經濟動蕩。約15萬家國有地方企業負債累累,幾乎沒有壹家能夠盈利。在31個省份中,有12個陷入困境。曾經充滿活力的大都市上海,根據武特克的個人觀察,現在因新冠疫情而發展放緩。這是壹場悲劇。而曾經被譽為模范地區的天津,如今正瀕臨財政崩潰的邊緣。
中國的結構性弱點在房地產市場和系統性產能過剩問題上表現得尤為明顯。9000萬套公寓空置,房地產市場處於最低谷,象征著資源浪費和資本配置失當,就像中國140家 (!) 汽車制造商壹樣,它們每年在450家工廠生產2300萬輛汽車。這些產能過剩是體制固有的,直接源於習近平的中央集權方法,這種將政治指令與經濟低效相結合的方式注定失敗。
社會緊張局勢
楚伯指出,中國社會也存在緊張局勢:壹方面,有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他們代表著國家的創新潛力。各省雇傭著能力極強的人才,其中壹些人曾在國際頂尖大學深造。另壹方面,高失業率,特別是在這部分人群中,造就了壹代懷才不遇的年輕人,無法發揮他們的才能。城市精英與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村人口之間的巨大鴻溝,進壹步構成了中國發展的障礙。
人口危機加劇問題
楚伯強調,更不用說人口發展趨勢,這進壹步加劇了中國的問題:隨著每名婦女僅生育1.1個孩子——上海甚至只有0.6個——中國正面臨著世界上最嚴重的老齡化危機之壹。勞動年齡人口自2018年以來就開始下降。考慮到明顯的結構性和人口問題,實際增長率可能只有2%至3%,遠低於官方宣布的5%。
美國世紀的延續
楚伯表示,隨著中國面臨這些多重問題,21世紀可能仍將是美國的世紀。即使是在特朗普治下,盡管其政策備受爭議,美國經濟的堅實基礎依然完好無損。美元繼續主導國際金融體系,美國的創新能力保持不變。
實際上,美國擁有靈活的體制、充滿活力的創新文化,尤其是政治自我糾正的能力。而中國則面臨所有威權體制固有的問題:它無法進行自我改革。這種在適應能力上的根本差異,將決定誰能贏得地緣政治競爭。
歐洲的機遇
楚伯認為,中國看起來仍然強大,但問題依然顯而易見。同時,經濟和投資者正深受美國當前政策的影響。這為歐洲開辟了新的視角,歐洲可以與中國發展戰略伙伴關系。實際上,即使增長率估計低於3%,中國仍然是壹個具有吸引力的市場。盡管中國近期在許多技術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但歐洲在智能醫療、生物技術或尖端工業技術等領域仍具備保持競爭力的優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