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3 | 來源: 創作者_1473753701899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撰文: 石新雨
在洪常秀電影的新階段,壹些年輕的面孔正相繼成長:河成國、樸美素、姜素怡、申錫鎬、金承允……從校園到海邊到山上,他們轉換著自己的虛構身份,顯出愈來愈多的可能性,甚至讓人回想起,這位導演剛開始和特定演員組成班底時,也是以壹部部電影間微妙的差異,探索著金相慶、劉俊相、李善均、鄭裕美等人,再到金敏喜的出現,給制作和認識電影的方式帶來了新的突破。
而在當下的新時期,隨著他攝影方式的簡化、以鏡頭為單位的劇場,使得景框在成為故事載體的同時,還成為演員們共同訓練的平台,年輕演員時而相互啟發,也有時,演員們會戴著前輩與後輩的面具,就壹張餐桌、壹個話題、壹組人物或座位間的關系,進行同步的實踐。
《大自然對你說了什麼》裡的叁位年輕人
壹如既往的是,演員們所練習的材料,並非所謂的深刻台本或“靈魂交流”,反而是壹些失效的措辭和空白表達,不足以敞開自我,更不具備溝通效應。而且,較之洪常秀早中期那些更清新的“白癡性”台詞,他近期作品裡的語言越發空泛,比如《大自然對你說了什麼》裡對於詩歌的泛泛雜談,又比如《在溪邊》的酒桌——與其說吐出來的是真言,不如說那只是壹種基礎形式的表演探索。
然而,正是在基礎或“笨拙”的外衣下,我們卻看到演員的敏感:其手勢的搖擺、說話時腦袋的運動和那些既為舞台機關所驅使、也為情感所觸發的失態,它們所召喚的不是共鳴,而是對“愚笨”的靈敏,正如那些最純熟、對自身有絕對支配力的表演者,她們也處在表達困難的夾縫中,以看似自然的節奏,調整著自身的邊界。
洪常秀電影裡不會有“自如”的語言,它永遠是壹個不穩定的出口,沒有誰是安全的。
《在溪邊》裡的壹次“即興”詩劇
我們無法脫離劇場來單論真誠,即便演員們,尤其是年輕演員都在流露本真:《在溪邊》的日常情境,成為了壹個個形象的劇場,學生們在前輩的帶頭下,以《我最想成為的人》為名,演練起即興的詩劇。臨時的話頭顯得籠統,但當幹癟的題目被注入哭泣的動力,所有及時的反應、青澀而准確的小動作,都成為了寄托戲劇的真正形式,語言越扁平,淚水就越沾染靈暈,它的強度恰恰來自人物的模糊,而非她們的獨立。或許,這既是壹種合作,也是導演對人物的利用,讓她們在語言和情感表達之間建立微妙的架空,卻又隔著混沌相互感染——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去年的《旅行者的需求》當中。-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