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3 | 來源: 深度文娛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你多久沒坐下來,好好吃過壹頓早餐?
這個問題乍看尋常,背後卻藏著情緒結構與社會節奏的劇烈變遷。早餐曾是中國人壹天中最有煙火氣的壹餐,是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建立關系的通道。但在今天,它從早晨的生活核心,變成了通勤途中手中的塑料袋、手機App上的壹鍵下單,是壹個時代將儀式讓位於效率的縮影。
在這樣的背景下,《早餐中國》第伍季選擇逆流而行。它沒有強調“吃得多精”,也沒有強調“做得多苦”,而是用每集柒分鍾的時長,描摹人與食物、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最基礎的連接。它以小見大,在縣城街頭與異國攤位之間,搭建出壹張看不見卻流動的文化地圖。
短小、克制、日常,是它的外殼;而人的情緒、生活的節奏、社會的暗流,是它持續嵌入其中的表達內容。在信息密度不斷攀升的短視頻時代,這部紀錄片反而通過減法,保留了記錄壹個時代煙火氣的可能性。
從壹碗早餐切入
看見時代的鄉愁與歸屬
“早餐中國”這個名字,伍季以來始終圍繞壹餐之食展開敘述。從嶺南順德的排骨飯到東北鐵嶺的牛肉火勺,從西北臨夏的牛雜割到西南普洱的豆湯米幹,再到台灣新北的排骨酥面,節目持續用豐富的地域素材勾勒出壹幅關於“早餐中國”的味覺地圖。
但到了第伍季,它顯然不再滿足於拍“吃什麼”,而是試圖追問更深的命題:早餐為何重要,又是在怎樣的文化軌道上被壹代又壹代保留下來。
這壹季,《早餐中國》的鏡頭既對准縣城,也走向海外,表達重心也從記錄地域風味,拓展到追蹤身份記憶。早餐不再只是地方小吃的展示樣本,而是壹種隱秘的文化語言——它承載著壹個人的出生地、成長軌跡與家庭經驗,甚至包裹著未被說出的鄉愁情緒。在人口流動加劇的當下,早餐正在成為人們確認“我是誰、我從哪兒來”的感知線索。
這種情緒,在第11集對肆川武勝豬肝面的拍攝中被准確捕捉。壹位剛從外地返鄉的學生,第壹時間趕去老面館,只為“吃壹口惦記了很久的味道”;他還專程帶上外地的同學,希望他們也能品嘗這份獨屬於故鄉的記憶。在彈幕區,眾多西南網友也主動“報地名認老鄉”,隔著屏幕共情那壹碗豬肝面的親切感。這些真實而細碎的情感,構成了早餐最真實的文化功能:它不僅填補胃口,更鏈接故土記憶。當人離開家鄉、進入流動社會,味道成了最不易被代替的情感錨點。-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