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4 | 来源: 中央社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北京 | 字体: 小 中 大
展览「将死亡带回生活」近期在北京798艺术区内的MACA艺术中心登场。图为艺术家张沐辰的作品「呼吸」,若是有观众靠近该作品,机械呼吸的节奏会加速。中央社记者谢怡璇北京摄 114年7月4日
(中央社记者谢怡璇北京4日电)近期一个关于死亡议题的展览在北京登场。策展人岳明月表示,在一场论坛中发现艺术可以开启死亡议题的讨论,便着手规划;策展人周雯静表示,希望透过艺术还原死亡多元且复杂的样貌,让民众开启死亡相关话题。
展览「将死亡带回生活」近期在北京798艺术区的MACA艺术中心登场。该展览聚焦死亡议题,汇聚艺术界、人类学界等21位创作者的作品,呈现个体生命经验与社会、文化及公共领域中死亡议题之间的关联。
该展览由北京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医学社会学研究中心发起,北京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景军担任学术指导,周雯静与岳明月担任策展人。
走进展区,映入眼帘的是挂在白墙上的艺术作品,在作品周围的墙边可以发现由相纸做出来的飞蛾,这是艺术家云峰的作品「朝着有光的地方走」,呼应临终者离世前,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要朝着有光的方向走。而在展区内也会听到,由艺术家郑确的作品「错位」发出的呼吸声,展现死亡前夕的时间、空间及主体性。
关于策展最初构想,岳明月表示,最初她与周雯静听景军教授的医学社会学课程,了解景军在死亡议题的长期研究,包括疾病死亡、城市和地区不平等的死亡等。之后她们在上海哈佛中心的一场论坛上讲述自己的作品,有位人类学家深受感动,让她们发现可以透过艺术开启死亡议题的讨论,便开始与景军规划展览。
周雯静表示,该展览试图还原死亡真实样貌,死亡是多元且复杂的,里头包括恐惧、危险等,但仍有美好的部分。如作品「反向关怀」是景军的团队花费4年时间,蒐集家属在亲人离世后的口述,记录下临终者关心周遭人的行为。该项作品去年曾在上海展出,开幕时正值清明节,很多民众为了该作品来看展,在作品前泪流满面,发现很多时候离去的人,给活着的人留下很多温暖。
另外,展览展出由周雯静、景军共创作品「给自己开药方」。周雯静介绍,作品来源于景军的团队做的田野调查。文章提到,在中国农村有医患关系导致的抗生素滥用问题,因此邀请9个家庭将家中的常备药装在抽屉里展出,可以观察到不同家庭的用药史、面对疾病的态度,包括有些含有老人、小孩的常备药,或出于焦虑而预先准备的药物。
周雯静说,该展览想透过艺术,这个相对柔软的空间挑战死亡禁忌,让民众可以和家人开启死亡话题。她说,之前就把策展活动发给父母,父母以开玩笑的口吻描述后事该如何处理,因此更了解父母对后事的想法。「我在想死亡,它不是灰色,也不是黑色,是彩色的,死亡有不同的情况,我们想以较客观、多元的方式呈现死亡议题」。
岳明月介绍其作品「祈主保佑生养」,表示名字源自于小说「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里的一句祷告词。她说,在「使女的故事」中,女性的子宫、生育权力都是被控制的,因此她以纱线和红纱缝制呈现子宫,希望观展民众可以在作品里游走,想像生命最一开始的地方,当中包括疼痛、爱及对新一代的希望。
周雯静介绍其作品「女人系列.节育环」是在2014年创作,当时她陪她的母亲取下配戴20多年的节育环,取出后出现大出血,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她开始关注节育环,并在3年的时间内采访50名曾装有节育环的女性,深度了解后开始创作300多个历史中真实出现的节育环,用铜按一比一的比例制作,将看上去像女性首饰的节育环放在蓝丝绒上,表达美与充满讽刺的意味。-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