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06 | News by: 远播帮你升学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由于工作原因,这些年来,我接触到了大量的上海家庭,有非常明确要去出国留学的,也有对是否要参加中高考摇摆不定的。
也正是这样,我愈发感受到信息茧房的恐怖之处。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在国外也有相似的描述,学术届中,用得比较多的有俩词——filter bubble 过滤器气泡和echo chamber回音壁。
中文的表述往往有其背后的深意,但在信息茧房这个词上,似乎不够贴切。
茧,以柔软的蚕丝包裹;房,四周有壁可以遮风挡雨的居所。
茧房,蚕吐丝将自己层层包裹住,从这里看来,尚且还有“破茧成蝶”的美好寓意。
而作为家长,如果被信息桎梏住,就有点“不妙”了。
“择校观”趋于单一
前不久,和在国际学校的朋友交流,聊到这几年工作后的变化。
在一个观点上,我们出乎意料地达成一致:现在家长选择国际学校的原因,正在趋于单一化。
十年前,国际学校“出口”是不太明朗的,有新开学校招生的时候甚至没有成绩,但是还是有不少家长积极地报名。
这样的家长往往本身是“海归”,要么就是高知家庭,希望选择国际教育,可以给孩子提供不一样的成长路径。
现在,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依旧不减,甚至可以说是更多了,但是,家长们的关注点正在变化。
留学圈有一个段子,意思大概是东亚家长的眼里,海外大学只有三种:藤校、G5和其他。
放在国际学校里,情况也出奇地一致。
图源:小红书@咬口鸭鸭
现在有的家长,把一纸大学offer的分量看得太重。
至于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是不是孩子适合的,不是特别重要;未来想要从事什么专业,也不那么重要。
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几十万、几百万的国际教育巨款砸下去,总是想要看到些水花的。
但是,“选校观”向单一化演变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正在发生。
学校宣传变味了,以前校长总爱和家长谈教育理念,谈育人目标;现在,理念谈得少了,成绩谈得多了。
近年来,有学校升学数据造假、ED录取后毁约等事件背后,都是价值观单一化的“果”。-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