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6 | 来源: BBC中文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周先生每天“付费上班”,却觉得很开心
上班不拿薪水还倒贴钱给老板,恐怕没人愿意这麽做。但“付费上班”却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发展出一众“假装上班公司”,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就业市场低迷情况下,年轻人对职场环境的最新抵抗和探索。
30嵗的周先生去年创业失败,转型做跨境电商,今年4月开始到东莞一家“假装上班有限公司”上班,每天付给老板30元。
在那里,他和五位“同事”共用一个办公室。他们大多没有全职工作,靠副业赚钱或从事自由职业,都是来这里“付费上班”。
“我觉得很开心,有种一群人一起走的感觉”,周先生在接受BBC中文的采访时说。他挣的钱没有以前全职时多,每个月还得拿出来一部分交给“假装上班有限公司”,但他心满意足。
这间公司这样给自己定位:这里是“职场失序者的精神避难所”,“给都市漂流者一个家和工作之外的窝”。
这类型公司在深圳、上海、南京、武汉、成都、昆明等多个地方出现。外观上与写字楼里的办公室无异,配备电脑、网路、会议室、茶水间等等。
但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通常不与员工签署长期雇佣合约;一方面承租工位,另一方面打造共享空间,分享求职和创业经历。一般每日收费30至50元,有的还包午餐、点心和饮料。
“回不去的体面”
来自潮汕的周先生2018年大学毕业,曾任职大型电商公司,2020年开始创业,与合夥人开了一家拼多多店铺,主卖潮汕牛肉丸,在社交媒体抖音上推广。前几年生意不错,高客单品类的牛肉丸卖50多元一斤,一天能卖几十单。
但随着拼多多迈向低价市场,越来越多低价产品和大厂品牌进驻平台,周先生的牛肉丸不再好卖,销量减少到每天十几单,甚至寥寥几单。去年,他不得已关掉店铺。
创业失败后,他回到农村老家,开始探索互联网和跨境电商项目,包括用人工智能(AI)工具写网路爆文,向东南亚市场推广热销品。他父母是农村人,始终搞不懂儿子究竟在做什麽。
“他们觉得,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做那种白领办公室工作,比较正常的那种岗位,老在家待着好像没个正业”,周先生说。父母一遍遍地问,他一遍遍解释,慢慢地也没有耐心了。
许多年轻人和周先生一样,父母一辈总渴望他们大学毕业后有个“铁饭碗”,最起码有个坐办公室的工作,平平稳稳地度过一生。这是他们那一代人走过的路——中国恢复高考后,毕业生的工作岗位由国家统一安排,到岗后在一个单位里工作一辈子,对工作和组织也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但在当今中国,经济下行、就业市场低迷,许多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不得不回到学校继续读书,造成学历贬值,薪资缩水。上一辈人走过的路变成了一种“回不去的体面”,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管理学院资深讲师姚迪博士说,“新一代年轻人需要寻找新的认同和体面”。
根据中国教育部,202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达1,076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67万人,是史上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 2025年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加剧就业压力。
这种情况下,不少年轻人每天拎着电脑去图书馆、咖啡馆投简历,或发展副业,嘲讽自己在“假装上班”,甚至像周先生一样直接进驻“假装上班有限公司”。-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