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8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LVA的最大問題是缺乏足夠的臨床證據
來證明其安全性、有效性”
7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發布通知稱,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爾茨海默病治療。通知提到,組織專家對該技術進行評估,認為該技術處於臨床研究早期探索階段,適應證及禁忌證尚不明確,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支撐。
近兩年,這壹手術已在國內上百家醫院開展。以下為本刊今年3月的深度報道:
手術治療老年癡呆,靠譜嗎?
“手術後第壹天母親的情緒改善特別多,眼睛是發亮的,還能不停說話。”家住武漢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屬盧光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的母親在2024年12月,花費2.8萬元做了壹種名為“頸深部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英文縮寫為LVA)”的手術。
公開資料顯示,LVA是由浙江省人民醫院手外科原主任、杭州求是醫院院長謝慶平首創的壹種淋巴顯微外科術式。該手術最初用於治療淋巴水腫,2018年起,謝慶平將其用於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
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牽頭編撰的《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統計,2021年,我國現有的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患病人數為1699萬例。當前,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LVA已在國內上百家醫院開展,但這壹國內首創的手術仍有許多問題懸而未決:什麼條件的患者適合做?什麼資質的醫生能開展手術?手術真的有效嗎?
圖/視覺中國
中晚期患者的新方案?
2016年起,家住西安的蔡珍的父親出現記憶力衰退,壹開始因程度較輕而並未重視。“直到2018年,他對於剛剛發生的事情轉眼就完全斷片兒了,這絕對不是壹般的記性不好。”蔡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時她才帶著父親匆匆去醫院就診,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
確診後的幾年內,蔡珍主要讓父親服用多奈哌齊、美金剛等阿爾茨海默病常規治療藥物,但這終究無法阻止病程的發展。2022年,蔡珍父親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多項身體機能也開始加速下滑,蔡珍只好將他送至西安壹家專門做認知照護的養老院。2023年中旬,蔡珍父親開始頻繁出現攻擊行為,養老院多次流露出勸退的態度。
無奈之下,蔡珍決定讓父親嘗試LVA。“我父親當時已經是重度了,實在沒有別的辦法,屬於是無路可走的最後壹搏。”蔡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手術前並沒有對效果抱有很高的期待,但了解到手術的副作用不大,便決定壹試。
2024年8月,蔡珍的父親在民營的西安鳳城醫院接受了LVA。父親入院後,需要先接受CT、核磁共振等術前檢查,然後進行持續約8小時的全麻手術。LVA的基本原理主要依托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磷酸化兩種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的主流假說。LVA將頸深淋巴管直接連接至靜脈,進行淋巴管快速引流,從而充分排出腦內致病的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
蔡珍回憶,父親術後2—4天的效果最明顯:情緒變得穩定、平和、有禮貌;能正常與人交談;100以內算術題的正確率也提高了很多。截至目前,蔡珍父親已完成LVA半年,總體情況相比術前有所改善。
但不同患者的術後效果存在差異。家住武漢的孔青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自己的父親已患阿爾茨海默病拾年,於2024年9月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接受了LVA。“父親術後的1個月內有明顯改善,但目前情況不是很好,自理和認知方面基本沒有改善,慢慢就不知道怎麼找到洗手間了,有時候也不說要上洗手間,護理難度變大。”孔青坦言,手術還是難以扭轉病情惡化的趨勢,效果可能沒有想象中那麼樂觀。-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