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0 | 來源: 地球上的日子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經常在小某書上看到避雷全世界的帖子,今天看到壹篇非常離譜的:說克裡特島沒有任何建築和文化旅游價值,現代化還不如他老家縣城,只有白人飯,沒有中餐...最後結論是"不要來,沒有任何來的必要"。
中國人對“新”、對“現代化”,好像有壹種謎之癡戀,見不得“老東西”和“舊樣式”,就像壹個暴發戶見不得自己來時的樣子,恨不得全身脫壹層皮,從頭到腳都閃閃發新光。
什麼千年歷史的古城牆,礙事,推翻,建高樓大廈。什麼百年歷史的石板路,破舊寒酸,鏟掉,建寬闊嶄新的大馬路。什麼野花野草矮房子,太農村,推掉,建鋼筋混凝土大樓,鋪上不能坐不能踩只能看看的新草坪。
即使是不能拆的歷史文物古樓,也壹定要刷上鮮艷濃烈的油漆,和剛買的紙糊祭祀別墅壹樣新,目的就是讓人完全看不出這個樓有叁千年歷史,看不出這個樓經歷過風吹雨打天災人禍。
我們喜歡嶄新的玻璃幕牆大廈、光潔的瓷磚、珵亮的電梯,潛意識裡覺得只有宏大、嶄新的壹切才配叫"發達",以至於出門旅行,看哪兒都嫌“村”:機場太小,地鐵太舊,火車站太老,街道太窄...
(香港,2018年)
很多年前我陪我爸去香港,他說“香港不是國際大都市嗎?怎麼這馬路、樓牆都這麼窄,破破舊舊的,還不如天河新。”
我媽也很離譜,說北京壹號線怎麼連個屏蔽門都沒有,地鐵站舊兮兮的,還是廣州地鐵新...
還有朋友第壹次去倫敦,嫌棄倫敦地鐵又小又破,說Piccadilly線都包漿了,和深圳地鐵根本沒法比...
老天爺,Piccadilly地鐵線開通的時候,我們還在清朝,用了壹百多年,能不舊嗎?!北京壹號線作為大陸第壹條地鐵線,用了半個世紀,能不舊嗎?!人家舊,才說明人家先進啊!
還有這個避雷貼裡的博主,嫌棄克裡特島——這個希臘乃至整個西方文明的源頭地“沒有任何建築和文化旅游價值”,難道要在伍千年前的原址上新建壹堆樣板間,弄幾個網紅打卡點,收你門票,才叫有“建築和文化旅游價值”嗎?
默認"新=好","現代化=高級",而"舊=差",“老=落後”,這種邏輯暴露的不僅是審美單壹,還是壹種深藏的自卑。可能是“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創傷太深刻,當我們看到其他地方蘊藏在"舊"裡的“先進”,潛意識裡就會產生壹種復雜的心理防御機制,用“我們比你們新”來達成壹種心理上的平衡。
我們用40年走完了別人200年的路,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這種壓縮式發展似乎帶來了壹種畸形的優越感,就像新貴總要買最新款奢侈品來證明身價壹樣,我們對"新"的崇拜,本質上是對自己曾經落後、缺乏物質文化積澱的壹種焦慮外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