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0 | 來源: 拾點讀書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離婚 | 字體: 小 中 大
最近,壹種特殊的“夫妻關系”悄然流行:
卒婚。
在深圳,不少夫妻開始了“卒婚”模式,這類生活模式可以簡單概括為:
夫妻分居,各自喘口氣,孩子輪流帶,偶爾聊聊天。
從伴侶到婚姻搭子,選擇“卒婚”的夫妻大多在40歲以上,他們完成了基本的育兒責任,有更多的時間專注自身。
在婚姻裡磨合了拾幾年,他們決定不再扮演完美的夫妻角色。
北京師范大學家庭研究中心的壹項調查表明,在50歲以上的夫妻群體中,認可“退休後分居”這壹理念的比例,在伍年的時間裡從7.8%攀升至19.6%。
這意味著,步入婚姻壹段時間後,越來越多中年夫妻開始希望在婚姻生活中以個體的身份存在。
在兩性關系裡做自己,在夫妻生活中尋求新的解法。
他們不談性,不說愛,也不離婚。
01
中年夫妻,折騰不動了
不得不承認,離不離婚對於許多中年人而言,不是那麼重要了。
那些有強烈離婚意願的人不會有過多糾結,在結婚的最初幾年或是遇到原則性問題的時候,便會選擇快刀斬亂麻。
而大多數中年人的婚姻,仍是談離婚沒到那份上,湊合著也還能繼續過下去。
這是生理層面的激情消退。
年輕時的激情隨著身體激素水平的下降,對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苯乙胺的耐受性提升,心動的感覺不再輕易出現。
中年夫妻很難再像年輕時壹樣充滿激情地投入到感情生活中,制造浪漫、追求刺激。
也是心理上的疲憊。
工作、養老、育兒種種生活壓力的疊加,夫妻往往無瑕顧及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
壹方想下班後到了家門前停好車,給自己壹根煙的時間,搖下車窗靜靜發呆。
另壹方渴望出去透透氣,擺脫家務與婚姻瑣事所引發的內耗。
在這樣的身心狀態下,中年夫妻實在沒有精力再去折騰壹場傷筋動骨的離婚。
《小巷人家》中的黃玲便是如此。
丈夫莊超英愚孝,身為家中長子,自覺地扛起莊家大小責任,接受父母無休止的索取。
婚後有兩個孩子要養,他仍將大半部分的工資拿來孝順父母。
家裡明明不夠住,卻還是答應父母的要求,讓侄子放假時住進來,以便幫忙輔導功課。
在父母面前,他是個老好人,孝順兒子。
在小家面前,他犧牲小家為大家,是拎不清的丈夫。
可即便如此,黃玲也沒有想過離婚。
壹是,在那個年代,離婚仍然是不常見的事。
贰是,這段婚姻並非壹無是處。
她曾向好朋友宋瑩吐露了真心話:
婚姻嘛,如果有非忍不可的理由,你壹定會忍。
如果沒有,你肯定就不忍了。我現在既沒有忍的理由,也沒有不能忍的理由。
在教育上,莊超英是盡職盡責的父親,輔導兩個孩子學習、成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