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4 | 來源: 梅斯醫學 | 有7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你有多久沒認真看完壹篇長文了?別說長文,可能連5分鍾的視頻都覺得“太長”,直接拉到最後看結局。刷短視頻這件事,已經從打發時間,變成吞噬時間的黑洞。根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截至2024年底,全國短視頻用戶已突破10.4億,人均每天刷2.6小時——也就是說,每天醒著的時間中,有超過1/10交給了算法推送的“上下滑”。更扎心的是:我們並不是在主動“刷短視頻”,而是被短視頻刷了大腦。2024年,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給出了壹個刺耳卻精准的年度詞匯:Brain rot(腦腐)。它不是某種疾病,而是壹種全民級別的“精神亞健康”狀態——記憶力像金魚,思維像馬賽克,腦子壹上網就變“漿糊”。不僅如此,長期刷短視頻還和久坐、缺乏鍛煉、情緒低落、失眠、社交退化有關。這不是危言聳聽。壹項發表於NeuroImage的研究[2]首次揭示:短視頻成癮不僅會改變人類大腦結構,還牽動小腦區域多達521個基因異常表達!可以說,在成癮者的大腦裡,已經上演了壹場“分子級別的暴風驟雨”。而且,那些更容易嫉妒、愛比較的人,更容易在社交平台的對比中受挫,進而沉迷刷視頻逃避現實,於是壹邊上癮,壹邊更空虛,最後陷入“刷得越多,越想逃”的怪圈。
短視頻,正在“雕刻”我們的腦子
考慮到這些區域分別與獎賞處理、習慣形成和注意力調控密切相關,研究者推測,大腦或許正在主動“重塑”結構,以更好地適應不斷刷短視頻所帶來的強烈感官刺激與即時反饋。然而,大腦結構的變化並非無源之水。那麼,究竟是什麼心理因素在“推著”這些腦區發生改變?研究者特別關注了壹個關鍵性格特質——嫉妒。他們進壹步將“易妒傾向”納入中介模型分析,結果發現,左側小腦的GMV在“嫉妒傾向”與“短視頻成癮”之間起到了顯著的中介作用。為什麼壹刷短視頻就容易心生嫉妒?答案並不復雜:當屏幕另壹頭的世界充滿旅行、美食、健身成果時,我們難免對照自身,情緒隨之被輕易點燃。正是這股嫉妒之火,引爆了左小腦這台“刷屏引擎”,讓人更難停下滑動的手指。與此同時,右OFC和右小腦也沒有“袖手旁觀”。前者負責獎賞反饋,後者擅長習慣強化,它們共同在深層神經網絡裡推波助瀾,把原本偶爾的娛樂遞進成難以擺脫的沉迷。換言之,壹點嫉妒情緒就能牽動多條腦回路,讓短視頻從“隨手刷刷”演變為“欲罷不能”。
521個基因的“風暴”
那麼,短視頻成癮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分子機制?為此,研究團隊將大腦結構影像與全腦轉錄組數據相結合,試圖揭示大腦GMV變化與基因表達之間的潛在關聯。這也意味著,短視頻成癮可能影響的是整個神經網絡系統的功能平衡,而不僅僅是某壹條通路的異常。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揭示了短視頻成癮與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有關,涉及多達521個基因的異常表達。而且,那些更容易感到嫉妒和進行社會比較的個體,在社交平台的對比中可能遭受挫折,從而更傾向於沉迷於刷短視頻以逃避現實。
越刷越上癮,越刷越抑郁
可見,短視頻成癮並非只是消磨時間的“小毛病”,它對大腦的物理結構和基因活動層面都造成了顯著且深遠的改變。當這些“分子級別的暴風驟雨”在大腦中持續肆虐時,其破壞力絕不會止步於神經細胞內部,它們最終必然會“登陸”到我們的心理層面,演變成實實在在的情緒困擾與精神痛苦。清華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上發表了壹項重磅研究[2],首次從縱向角度揭示了短視頻成癮與抑郁症狀之間的動態關系。研究結果相當令人警醒——不僅“越刷越抑郁”,而且“悲傷情緒”可能正是短視頻成癮與抑郁症狀之間的關鍵橋梁。為了進壹步厘清短視頻成癮與抑郁症狀之間的關系,研究團隊構建了交叉滯後面板模型,描繪出從2021年(T1)到2022年(T2)兩個時間點之間的有向關系網絡,揭示了各個症狀之間復雜的動態聯系。研究結果進壹步揭示,在短視頻成癮的發展過程中,“忍耐力”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所謂忍耐力,指的是個體反復產生想要刷短視頻的強烈沖動。這種沖動不僅是成癮的早期信號,還能夠顯著預測後續壹系列症狀的出現。比如,“顯著性”的增強,也就是個體的大腦時刻惦記著短視頻內容,難以集中注意力;又比如,“戒斷反應”的出現,當短時間內無法刷視頻時會感到煩躁、焦慮,甚至情緒失控。同時,這種沖動還會引發“沖突”,即短視頻使用開始幹擾到學習和生活,進而導致“復發”,形成持續的負循環。而在抑郁症狀的發展路徑中,研究發現,最具牽引力的核心症狀是“快感缺失”。當個體逐漸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體驗不到快樂時,這種心理狀態很可能會成為抑郁情緒惡化的起點。它不僅直接關聯到後續的“悲傷情緒”,還會進壹步導致“食欲減退”等生理層面的變化。不過,短視頻成癮和抑郁症狀並非彼此獨立的兩類問題,它們之間其實通過壹些具有“橋梁作用”的核心症狀相互關聯、相互放大。研究識別出了肆條最顯著的橋接路徑:首先,抑郁情緒中的悲傷可以預測短視頻使用的反復發作,說明當壹個人長期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時,更容易反復沉迷於短視頻,以此緩解內心的不適。其次,短視頻成癮中的沖突感,也就是刷視頻對學習或生活產生明顯幹擾的情況,會進壹步引發強烈的內疚感。第叁,戒斷反應,即當個體短時間停止刷視頻時出現的煩躁和焦慮,會加重對日常生活的無趣體驗,最終發展為快感缺失。最後,內疚感本身也會反過來強化對短視頻成癮的沖突體驗,讓個體更容易陷入情緒與行為的雙重困境中。這些橋接路徑共同構成了壹條隱蔽但危險的心理通路:當情緒變得低落,人們會試圖通過刷短視頻來逃避現實;然而,這種“逃避”反過來又會破壞學習和生活節奏,帶來強烈的負面情緒和內疚感,從而進壹步加劇情緒低落,促使個體更頻繁地依賴短視頻來尋求短暫慰藉。壹環扣壹環,最終形成了壹個難以掙脫的“情緒逃避式使用”的惡性循環。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提示,“悲傷情緒”這個看似平常的情緒反應,其實是連接短視頻成癮與抑郁症狀的核心“橋梁”。許多人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本能地打開短視頻,用“刷刷刷”來轉移注意力、尋求快感、對抗孤獨。但這種“刷來調節情緒”的方式,反而會不斷強化負面狀態,把人困在情緒泥潭中難以自拔。-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