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6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减少高温时段户外暴露时间
本轮高温天气正在步入最强时段。7月15日和16日两日,高温的范围和强度将达近期鼎盛,部分地区或打破同期最高温纪录。以河南为例,最高气温或超42℃。7月14日,河南71地气温突破40℃冲上热搜。
面对持续性高温,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气象局7月14日18时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预计,7月14日20时至15日20时,河南大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北部、湖北中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极高(红色预警)。
中国气象学上,气温在35℃以上时可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时,即可称作“高温热浪”,通常是指一段持续性的高温过程,由于高温持续时间较长,引起人、动物以及植物不能适应并且产生不利影响的一种气象灾害。
进入7月以来,多地急救中心中暑病例显着激增,部分地区已出现死亡病例。酷热难耐的高温下,有网友质疑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怀疑气象部门的高温预报会不会“刻意压低数值了”,存在“超过40℃不报”的情况。不过,面对不断攀升的气温,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仍是:酷热天气还要持续多久?又该如何应对?
图/视觉中国
为何高温高湿?
本周日(7月20日)才正式入伏,但7月以来,我国高温天气频现,山东中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湖南北部等部分地区高温日数已达9至12天,局地不乏40℃以上的酷热天气。
中央气象台预计,7月13日至22日,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汉及陕西中部等地将持续5至8天35℃以上高温天气,河南、山东西部、河北南部、陕西关中等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至42℃,局地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高温最强盛时段为15日至16日。14日至17日,四川盆地、江淮、江南、华南等地也将有阶段性高温天气,空气湿度大,湿热特征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温天气过程中,南北地区体感温度存在差异显着:北方高温以“晴晒炙烤”为主,烈日当头;而江淮、江汉及其以南地区,在西南暖湿气流的裹挟下,空气湿度高,“闷蒸感”将导致体感温度超过实际气温。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博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引发此次持续高温的根源在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稳定维持。在它们控制下,气流下沉产生显着的增温效应,造就了这轮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高温天气。
除此之外,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这轮高温出现时间明显偏早。从6月下旬起,多个地区便陆续进入持续性高温状态,“这是今年乃至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有的地方高温不仅来得早,结束得也较晚,导致整体高温过程被拉长,再叠加湿度偏高,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适感。
关于何时降温,张博提醒,本轮高温天气预计在21日起将明显缓解。
预报温度“报低了”?
近日,“烤化了”的感受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表示,走在街上仿佛置身蒸炉,“体感远比天气预报上的温度高得多”。甚至怀疑预报温度是否“报低了”。有网友在安徽省蚌埠市街头手持温度计测量到的温度超过50℃,当地天气预报却显示当日最高温度为39℃。
关于这一数据差距,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解释,气象工作者不会有意地将气温报高或报低,“我们也会对预报员的预测进行评分,预报38℃但实际气温达到40℃以上,预报员是不得分的。所以作为预报员,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