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6 | 來源: 生物谷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你有多久沒認真看完壹篇長文了?
別說長文,可能連5分鍾的視頻都覺得“太長”,直接拉到最後看結局。刷短視頻這件事,已經從打發時間,變成吞噬時間的黑洞。根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截至2024年底,全國短視頻用戶已突破10.4億,人均每天刷2.6小時——也就是說,每天醒著的時間中,有超過1/10交給了算法推送的“上下滑”。
更扎心的是:我們並不是在主動“刷短視頻”,而是被短視頻刷了大腦。
2024年,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給出了壹個刺耳卻精准的年度詞匯:Brain rot(腦腐)。它不是某種疾病,而是壹種全民級別的“精神亞健康”狀態——記憶力像金魚,思維像馬賽克,腦子壹上網就變“漿糊”。不僅如此,長期刷短視頻還和久坐、缺乏鍛煉、情緒低落、失眠、社交退化有關。
這不是危言聳聽。壹項發表於NeuroImage的研究[2]首次揭示:短視頻成癮不僅會改變人類大腦結構,還牽動小腦區域多達521個基因異常表達!可以說,在成癮者的大腦裡,已經上演了壹場“分子級別的暴風驟雨”。
而且,那些更容易嫉妒、愛比較的人,更容易在社交平台的對比中受挫,進而沉迷刷視頻逃避現實,於是壹邊上癮,壹邊更空虛,最後陷入“刷得越多,越想逃”的怪圈。
短視頻,正在“雕刻”我們的腦子
考慮到這些區域分別與獎賞處理、習慣形成和注意力調控密切相關,研究者推測,大腦或許正在主動“重塑”結構,以更好地適應不斷刷短視頻所帶來的強烈感官刺激與即時反饋。
然而,大腦結構的變化並非無源之水。那麼,究竟是什麼心理因素在“推著”這些腦區發生改變?研究者特別關注了壹個關鍵性格特質——嫉妒。
他們進壹步將“易妒傾向”納入中介模型分析,結果發現,左側小腦的GMV在“嫉妒傾向”與“短視頻成癮”之間起到了顯著的中介作用。
為什麼壹刷短視頻就容易心生嫉妒?答案並不復雜:當屏幕另壹頭的世界充滿旅行、美食、健身成果時,我們難免對照自身,情緒隨之被輕易點燃。正是這股嫉妒之火,引爆了左小腦這台“刷屏引擎”,讓人更難停下滑動的手指。
與此同時,右OFC和右小腦也沒有“袖手旁觀”。前者負責獎賞反饋,後者擅長習慣強化,它們共同在深層神經網絡裡推波助瀾,把原本偶爾的娛樂遞進成難以擺脫的沉迷。換言之,壹點嫉妒情緒就能牽動多條腦回路,讓短視頻從“隨手刷刷”演變為“欲罷不能”。-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