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7 | 來源: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日本參議院選舉戰場再度聚焦在“錢”,朝野政黨不是較量願景,而是在比誰能更快、撒得更多、更便宜地“安撫選民”。 這場原應是川普2.0時代對經濟貿易重建與財政永續的深度對話,卻迅速墜入壹場毫無戰略高度的政策競技秀。
遺忘安倍的教訓 就是准備重蹈覆轍
談今天的消費稅議題,不能不回顧2014年安倍內閣將稅率由5%上調至8%的關鍵時刻。 當時,日本甫自金融海嘯與311災後復蘇,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叁支箭齊發:貨幣寬松、財政刺激、結構改革,短期內確實帶動股市與匯率回穩。
但隨著稅率調升,內需驟冷。 根據CFR與Brookings研究,消費稅沖擊實質所得、消費信心全面崩潰,企業投資轉趨保守,國內需求陷入長期停滯。 壹次時機錯誤的政策轉向,硬生生掐熄復蘇火苗。
這場無法悔棋的政策冒進,應是深刻的教訓; 遺憾的是,今日的自民黨與公明黨卻選擇失憶,改以另壹種形式重復錯誤。
執政聯盟:短效撒幣救不了長期僵局
自公聯盟推出“每人2萬日元”現金給付方案,表面說法是“精准支持”、“不靠赤字國債”,實則是選前焦土戰術的翻版——以現金澆灌民意,以求止跌回升。 但這套政策充其量只是政治的糖衣炸彈:短期討好,長期傷害。
石破茂雖強調“不舉債、不加稅”,但3.5兆日圓的財源真能憑空變出? 實際上不過是從稅收盈余中挪用,無異於左手借、右手還的賬面作。 更何況,在社福支出年年攀升、財政余裕逐漸枯竭的現實下,這筆錢正是最該留作未來川普沖擊防震緩沖的資源。
與其說這是“通脹對策”,不如說是壹劑強心針式的選舉止痛藥——暫時壓制選民焦慮,卻毫無制度療效。
在野陣營:減稅藍圖之美,財源論述之虛
立憲民主、維新會、共產黨等在野陣營則打出減稅牌:降低消費稅、汽油稅,回應生活成本飆升。 這些主張確實精准命中年輕與中產階層的民生痛點,也為維新會與新興政黨在民調中加分。
但問題在於:減稅之後,誰來填補社福預算黑洞? 如何應對已超過GDP比重兩倍的國債? 穆迪早已警告,若稅收來源進壹步削弱,日本主權信評恐遭重擊。 在此背景下,野黨多數僅以全民幸福籠統帶過,避談任何具體補償機制。
這種以願景掩蓋細節的政治語言,與執政聯盟的撒幣手法異曲同工:同樣短視近利,壹邊以現金收買信任,壹邊用未來債務編織幻想。
安倍當年之所以冒著風險加稅,正是為了扭轉財政惡化。 如今在野黨將減稅視為萬靈丹,等同於將當年財政改革努力壹筆勾銷——卻拿不出能替代的財政設計,只留下選前許諾與政策空白。
這場選舉若只留下更多撒幣、更多稅改承諾,卻沒有任何誠實的制度藍圖,那麼不管誰勝誰敗,真正輸掉的,是日本的未來。 (美聯社)
壹場選戰,兩種逃避:歷史失憶 vs. 財政失語
今天的選戰,不是改革的對抗,而是現實的逃避。 執政聯盟不願正視結構性改革的陣痛,只願提供短期安慰劑; 在野政黨則以稅改夢想打動人心,卻無視財政風險如影隨形。
真正成熟的民主,不是“誰送得多”的比賽,而是“誰講得真”的較量。 當朝野共同沉溺於政治短期主義,不願面對制度重建的艱難選擇,日本的未來就會繼續陷於政策懸崖與信任赤字之中。-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