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7 | 来源: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时值抗战胜利80周年,今年7月至9月,《亮剑》《悬崖》《闯关东》等一批经典作品将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消息一出即登微博热搜,网友留言又掀起了一波回忆。
《亮剑》是我这些年来复看次数最多的电视剧,没有之一。每一次当我沮丧的时候、低迷的时候,就会看一遍电视剧或者听一遍有声小说,汲取再出发的动力。
电视剧《亮剑》海报
电视剧《亮剑》的故事讲到1955年授衔时止,小说《亮剑》的叙事则延长了不少,写到了李云龙之死,一直写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我更喜欢看授衔之后的那些故事,也会产生更多唏嘘。如果你真的喜欢《亮剑》,我会建议你去看一遍小说,尤其是后半部分。
我从《亮剑》中汲取了哪些精神元素?为何对这部主旋律作品念念不忘?我想不外乎以下这几个因素。
第一,家国情怀浸润其间。
在近年来播出的国产电视剧,我最喜欢三部:《亮剑》《闯关东》和《大宅门》。
仔细想想,这三部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家国情怀浸润其间。
《亮剑》自不必说,整个故事主线就是抗日,争取的就是民族独立。
《闯关东》其实也是:开头便是家在旅顺的夏掌柜全家都死在日本人屠杀之下,只剩下女儿玉书一根独苗。这就给整部电视剧定下了基调:一部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抗击日本人强占关东的历史。其后,朱开山三子传杰与日本人争夺山河煤矿的开采权、二子传武英勇抗击日本人直至战死。
《闯关东》的最后,老英雄朱开山驾着马车带着全家人离开了哈尔滨。此时,三儿媳妇玉书刚刚产子。这个孩子便预示着新的希望。
因为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中国人的思想底色里面总有一种悲情感。这种悲情感在上个世纪前半叶主要表现为抗日情绪。抗战胜利至今刚好80周年,这种浓烈的家国情怀依然充盈。
《大宅门》里的白景琦不管如何“浑不吝”,在民族大义上绝对的立场坚定,坚决同日本侵略者作斗争,就算不惜身死也绝不交出百草厅的秘方。
白景琦有一句荡气回肠的话在我看完该剧后好多年依然清晰可感:“我死以后,本族老少,如有与日本鬼子通同一气者,人人可骂之;我死以后,如有与日本鬼子通同一气者,人人可诛之;我死以后,如有与日本鬼子通同一气者,就照着我这口刀说话。”
就连一生抽大烟逛窑子的白家三爷最后也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书写了“宁死不当亡国奴”的豪迈。白家三爷一生都在与二奶奶上演豪门争产的把戏,但终于在最后重新定义了“豪门”。
豪门不仅仅是争权夺利,更有民族大义。这可能才是《大宅门》的微言大义。
经过这些优秀电视剧的精心塑造,这些铁骨铮铮的真汉子形象一个个跃然荧屏之上,成为不朽的影视经典人物,也令我们这些观剧者将自身置入剧中,同喜同悲。
普通人看电视剧,不需要在意太多的表演技巧,最沉浸的观剧体验就是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剧中人。迷到深处,已然分不清剧里、剧外了。
第二,不惧失败从头再来。
《亮剑》之所以成为经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惧失败。
它没有像抗日神剧一样,将抗日战士塑造成刀枪不入的“金身”。相反,它展示了在特定时期敌人的强大以及抗战的艰难。有乐观主义,但是是在困难中的乐观主义。
日伪扫荡期,独立团被扫荡到四处漂零。打摆子的李云龙身边只剩下了警卫员“和尚”,如果不是战友及时赶到,可能就要当场命丧废弃的村庄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