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9 | 來源: 自由時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根據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最新報告預估,隨著機器人技術演進,到了2030年將有高達80%人類會每天與智能機器人互動,而在企業經營領域方面,每20位供應鏈主管就有1位的主要管理對象不再是人,而是機器人。 在缺工與成本上升壓力下,企業將持續推進自動化轉型,智能物流與倉儲機器人將成為供應鏈管理關鍵戰力,企業必須盡早建立完整的管理架構與治理流程。
顧能指出,目前雖然多數企業已將智能機器人視為重要投資項目,但內部普遍缺乏足夠的機器人技術與管理經驗,導致應用成效未盡理想。 供應鏈主管若想有效管理日益龐大的機器人隊伍,就必須發展全新的組織結構與管理思維。
顧能分析,管理機器人和管理人有著根本上的差異,尤其當企業導入的機器人從單壹功能邁向多任務型態,必須考量更多的彈性調度空間與安全風險。 例如若倉儲機器人被指派搬運放置在高處的貨盤,且該區域同時有人作業,就需要進壹步做出適當評估並調整執行策略,避免造成安全疑慮與流程延誤。
顧能認為,對於管理機器人的工作,初期可能會先由技術人員主導,但隨著企業導入機器人的規模擴大,且應用情境趨於多元化,未來這項工作將逐步走向制度化、流程化的日常營運管理,類似過去IT部門的角色演進歷程。
為協助企業順利過渡至“人機共治”的新管理模式,顧能建議企業盡早啟動肆項行動:壹是設立專責的機器人能力中心,統籌內部知識累積與技術導入; 贰是制定涵蓋流程、空間、安全與協作的自動化策略; 叁是將部署、維護、支持等工作納入機器人全生命周期治理; 肆是建立明確的選型、合約、資安與服務標准,以因應多樣化供應商與外包挑戰。
顧能強調,盡管機器人導入初期需要更多支持與轉型成本,但長期將有助企業提升彈性與韌性。 隨著自動化普及,機器人管理將不再是少數人的專業領域,而是逐步融入各部門的日常營運之中,成為企業營運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