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0 | 来源: 记忆承载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在时代的转折点,我们来试着改变一部分人的命运》
我那天在改变命运的第二个话题里,拿士兵突击的成才举了个例子。
有个读者显然是看过原着的,他留言说,其实成才算不上什么稀缺的人才,包括剧中整体表现还在成才之上的伍六一。
在原着中,腿瘸后,回老家摆摊修鞋去了。
他想听我聊一聊,那些没有成才的,成才。
聊到才这个话题,我想写一个天才,姜文的电影,你行你上。
当然,姜文本人就是个天才,而且是少年得志那种,不过我今天聊的不是他。
你行你上这本电影的主人公,是着名的钢琴家郎朗和他爸。写的是朗朗这一家子求学乃至最终成名的故事。
朗爸是个拉二胡的,也算是音乐爱好者,很想让孩子圆了他的音乐梦,凑巧,他儿子也的确表现出极强的钢琴天赋。
在沈阳那地方,朗朗从小就是第一,各种地方性的奖,拿大满贯这种。
那么为了不耽误孩子进一步提高,朗妈留在沈阳上班挣钱养全家,朗爸就带着儿子奔赴北京求学,用电影中的说法,成了个吃软饭的男人。
父子俩也会遇到挫折,遇到打击,孩子想不开,爸爸也不劝,而是进一步刺激孩子。
结果孩子差点跳楼。
其实挫折是难免的,因为在北京,全国的天才都聚一块了,教朗朗的教授也不认可他,觉得这孩子没戏。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继续坚持,终于进了北京的音乐学校,然后就是全球巡回打比赛。
接连拿了三四个冠军,这时候被华人圈里的钢琴大师看上,愿意接纳,培养,包装朗朗。
可是朗爸的野心更大,想要儿子去白人世界闯荡,要去美国顶流的音乐学府学钢琴。
去了之后就深受打击。人家告诉你,各种青少年组的比赛拿第一,只是入学的门槛。
你一两首曲子弹了第一,不等于你没有弹错,也许你只是比第二名错的音符少些。
接着就开始学院内部极其激烈的竞争,训练朗朗,四十首曲子,一个音符都不能弹错。
等朗朗杀出重围,在美国顶流音乐学府都被认为是天才少年,他终于迎来了合同,有经纪人愿意签他。
但签了合同,两年之内都等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商业演出的机会。
这时候就面临一个尬尴的事实,院长告诉这对父子,你们又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弹钢琴本来就不被国外的观众所认可。
更重要的是,即便你是白人,是黑人,有你这种优秀的程度,想要出名,也要等到50岁以后。
又或者,你爹是亿万富翁,可以出钱试着捧你。
后来朗朗怎么出名的呢?
电影当中,某一次重要演出,世界顶流的钢琴大师临场生病,朗朗救场,一举成名。
再后面的故事不用拍我们也知道,朗朗不仅是华人钢琴领域里的传奇,也是世界上现存的钢琴大师里面能够排进前几的存在。
这就跟刘翔是一个道理。
在这个天才开局的故事里,你可以看到,努力是最不值钱的。
努力不值钱不是它不重要,恰恰是因为大家默认,你一定有。
这个家庭愿意为了孩子学琴,辞职陪伴,倾家荡产寻找名师,当然,前提是孩子也的确是个天才,而且极度勤奋。
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朗朗勤奋到偏执的地步,他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琴,而且是那种投入的,狂热的,全程心流状态的,并不是不情不愿的,磨洋工的,摸鱼的。
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他第二个老师说他不适合学琴,有问题么?
其实也没有。
你站在音乐教授的角度,类似的天才见多了,勤奋到偏执的也见多了。
我看到电影里演那一段,就想到我的健身教练跟我讲他的故事。
我听过好几个健身教练讲故事,有男有女,有拳击项目的,有体操项目的,有皮划艇项目的,都是拿到过市冠军这种级别成绩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