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3 | 來源: 香港01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馬斯克 | 字體: 小 中 大
親共媒體香港01報道:今年3月,北京新聞廣播拍攝了壹組畫面,有伍名患者成為壹項臨床試驗的對象,植入了如硬幣大小的芯片“北腦壹號”(Beinao-1),這是壹種無線腦機接口(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
其中壹名67歲的女性患者,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又稱漸凍症、盧伽雷氏症,無法說話的她通過這項技術,將“我想吃飯”這壹想法以漢字的形式呈現在了電腦屏幕上。
美國學者於2024年發表了關於中國腦機介面發展的研究報告,並指出中國研究人員的努力“在復雜性上可與美國和英國相當”。(微信公眾號@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負責這項試驗的首席科學家羅敏敏,同時也是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CIBR)所長,他表示,市場對BCI技術的需求“非常強烈”,潛在患者的請求令其應接不暇。
病人說感覺太棒了,就像他們能夠重新掌控(自己的)肌肉壹樣。
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采訪時,羅敏敏表示,這項技術在解碼患者大腦信號並將其轉化為文本語音或機器運動方面顯示出了“高准確性”,他的團隊計劃在下壹年加速人體試驗,將芯片植入於50至100名患者。
這項技術由美國科學家主導,但專家表示,中國正在迅速趕超。
當地時間7月20日,CNN將今年5月采訪整理發出,並援引美國喬治城大學神經科學教授馬克西米利安·裡森胡貝爾(Maximilian Riesenhuber)指出,盡管中國在腦機技術方面起步晚於美國,但已取得了進展,並正同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Neuralink等公司展開競爭。“中國顯然展現了不僅能趕上,還能具有競爭力,並且現在實際上在某些領域開始引領該領域,”裡森胡貝爾說:“令人興奮的是,(中美)兩國都在開展大量研究活動,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腦機接口的潛力。”
相比美國中國“另辟蹊徑”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是由北京市政府和當地多所大學於2018年共同創立,彼時正值馬斯克在美國叁藩市創立Neuralink大約兩年之後。2023年,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孵化了壹家名為NeuCyber NeuroTech的私營公司,專注於開發“北腦壹號”等腦科技產品。對於所有腦機接口研究人員來說,必須關注的壹點是平衡風險和有效性。
裡森胡貝爾表示,大多數美國公司采用的是更具“侵入性”的方法,將芯片植入硬腦膜(覆蓋並保護大腦和脊髓的外層組織),以便更好地捕捉信號,但這些方法需要更高風險的手術。“有趣的是,NeuCyber NeuroTech顯然能夠在硬腦膜外獲取足夠的訊息,從而解碼特定單詞。”他說道。
今年3月,隨著針對漸凍症患者的壹項測試開始,標志著“北腦壹號”的第叁次人體試驗啟動。研發方在新聞稿中表示,這些試驗是“全球首批半侵入式無線腦機接口人體植入”。截至5月,該項目又新增兩例臨床試驗,已累計完成伍例。“她是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她無法表達出來,”曾在賓夕凡尼亞大學獲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並在美國生活近拾年的羅敏敏透露,試驗中那名60多歲的漸凍症女性患者,多年來壹直深受困擾,但植入“北腦壹號”後,她現在可以通過系統相當准確地說出簡單的句子。
起步雖晚但中國“雄心勃勃”
市場研究公司Precedence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去年腦機接口技術市場規模約為26億美元,預計到2034年將增至124億美元。CNN指出,然而,對中美兩國而言,這項技術的意義遠不止金錢那麼簡單。長期以來,中國壹直致力於成為科技和經濟強國,而這壹雄心壯志竟引發了美國的所謂“擔憂”,甚至導致中美在科技領域爭端不斷,尤其是在半導體行業。同時,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中美兩國的科技突破常常被拿來比較。比如,在人工智能(AI)等多項前沿科技領域,中國迅猛的發展態勢就壹直讓美國深感不安。-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