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3 | 來源: 廖保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當代中國的影視文化版圖中,“抗日神劇”曾壹度占據著特殊位置,它們以誇張離奇的劇情、違背常理的戰斗場景和近乎魔幻的人物設定,將嚴肅的抗日戰爭歷史演繹成了壹場場荒誕不經的鬧劇。2025年7月,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管理提示》,明確叫停肆類抗戰題材微短劇,要求避免“奇功神技”、摒棄“我方超人化、敵方弱智化”的幼稚劇情。這壹政策的出台,標志著曾風靡壹時的“抗日神劇”終於走向終結。
“抗日神劇”這壹現象並非壹朝壹夕形成,而是中國影視產業發展過程中市場邏輯與歷史教育失衡的產物。回溯其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壹條從嚴肅歷史劇向娛樂化、奇觀化敘事的演變軌跡。早期的《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等作品,雖然也注重戲劇性,但基本尊重歷史事實,人物塑造有血有肉,戰爭場景相對真實。然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觀眾口味變化,壹些制作方開始走向極端,炮制出大量違背歷史真實的“神劇”。
這些“神劇”的典型特征在廣電總局此次《管理提示》中被精准概括:“將現代技術手段和知識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實抗戰情景”,如出現穿越時空的武器裝備或現代特戰技能;“主角個人能力超強的懸浮設定”,如壹人單挑數拾名日軍;“違背軍事常識的'奇功''神技'”,如以彈弓擊潰日軍、童子軍繳械正規軍等荒誕情節;以及最為人詬病的“'我方超人化、敵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劇情”。
這種創作傾向的深層危害在於,它消解了抗戰歷史的嚴肅性與復雜性。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艱苦卓絕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付出了3500萬軍民傷亡的慘重代價才贏得勝利。將這段歷史簡化為“過關游戲”式的爽劇,不僅是對歷史真相的扭曲,更是對先烈英靈的褻瀆。正如廣電總局指出的,這類作品“壹定程度上造成了對抗戰真實歷史的消解和虛無,不利於青少年價值觀的塑造”。
從市場角度看,“抗日神劇”的泛濫也反映了影視行業過度追求商業利益而忽視社會責任的傾向。在資本邏輯驅動下,壹些制作方刻意迎合部分觀眾的獵奇心理和簡單化的民族情緒,將復雜的歷史簡化為“好人全勝、壞人全敗”的贰元對立敘事。這種創作模式雖然短期內可能獲得壹定收視率和點擊量,但長期來看卻損害了中國影視產業的健康發展與國際形象。
廣電總局此次發布的《管理提示》並非簡單的行政禁令,而是對抗戰題材影視創作方向的系統性引導。文件明確要求“杜絕缺乏歷史邏輯的弘揚民族大義主題的創作模式”。這壹要求直指“抗日神劇”最根本的問題,是為了追求戲劇效果而犧牲歷史真實性。真正的歷史劇應當基於嚴謹的歷史研究,還原特定時代背景下人物的行為邏輯和事件的發展脈絡,而非為了“弘揚”目的就不顧事實地美化或簡化歷史。
管理提示文件中多次強調要“避免出現違背軍事常識的'奇功''神技'”,抗日戰爭是實力懸殊的殘酷較量,中國軍民依靠的是堅韌不拔的意志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而非超自然能力。還原真實的戰爭場景和戰術運用,才能讓觀眾真切感受到抗戰的艱難與偉大。-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