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25 | News by: 腾讯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iphone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手机eSIM卡落地,可能就在今年。
无论是今年3月运营商试水iPhone eSIM的页面曝光,还是6月上海MWC上eSIM峰会的成功举办,似乎都在预示着我们离中国运营商重启eSIM的时间节点不远了。
如果从GSMA在2016年6月宣布发布eSIM规范算起,这项已经相当成熟的技术,推出至今已经接近10年的时间。目前,中国市场已形成完整的eSIM产业布局,涵盖芯片设计制造、模组研发、平台服务、终端设备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主要环节。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我国拥有或许是全球最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然而 eSIM 这项技术,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智能手机终端上,始终未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不过,在历经了近十年的政策博弈与市场斡旋之后,eSIM 终于在今年迎来了发展的曙光,智能手机无卡化的进程,也随之将要向前迈出一大步。
停摆:“政策+竞争”的双重博弈
时间节点推回到2018年,当时距离GSMA在2016年发布eSIM规范已经过去两年,中国联通率先宣布在中国六个城市开启“一号双终端”试商用,这也是中国运营商首次在大陆市场开启eSIM卡业务。
在经历了两年左右的试水期后,2020年eSIM业务在国内市场迎来了一次爆发式的增长。工信部批准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先后在全国开通了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的eSIM技术应用服务,正式为eSIM的规范化发展定下了标准和基调。
但eSIM消费者业务在2023年突然按下了暂停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相继发布公告,因“业务系统维护升级”,暂停受理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及独立eSIM卡办理申请。新注册用户无法新注册,已办理用户虽可继续使用,但取消后便无法重新申请。
这无疑给中国大陆市场蓬勃发展的eSIM消费者业务以重创。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国内eSIM技术累计用户数达362万户,其中2023年全国eSIM技术新增用户就达到了143万户。
eSIM业务在国内进入了长达两年的沉寂期,相关的业务发展也陷入了停滞。eSIM卡突然被叫停,业内普遍共识是与这项技术存在的安全隐患有直接关系。
在eSIM推出早期,流程规范和技术上存在一些漏洞。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OTA漏洞,通过虚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册eSIM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和垃圾短信群发。还有一些用户将eSIM卡改成实体卡,开展远程制卡业务,超额使用流量。
但作为一项全球成熟的通信技术和标准,eSIM业务的停摆,可能还有另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运营商的博弈。
eSIM卡是无实体卡的,这种交付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商在传统SIM卡实体交付中涉及到的制卡、包装、物流和仓储成本,同时eSIM卡通过网上实现业务办理这种快速的特性,帮助运营商显着减少了线下业务办理量,降低了线下业务的运营成本。-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