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5 | 來源: 觀察者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當1.2萬億的投資數字與“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綁定,不少人或許會習慣性聯想到“基建拉動經濟”的老劇本。畢竟在過去,每當經濟需要提振,修路架橋的“鐵公基”總會成為焦點。但這壹次,故事的邏輯早已不同。
在2025年的中國經濟版圖上,傳統基建的“魔力”正在褪色:地方債余額突破50萬億,狹義基建投資同比下降3.3%,城投公司資本回報率中位數跌到1.3%……靠“大水漫灌”式投資刺激增長的時代,早已翻篇。
而雅下工程的上馬,恰恰踩准了這壹轉型的節點。它不是對舊模式的復刻,更像壹次精准的“戰略落子”——用1.2萬億的投資,撬動的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壓艙石”、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區域協調發展的“金鑰匙”,甚至是中國應對全球科技競爭的“能源底氣”。
這盤大棋,遠不是“花錢辦事”可以形容的。
中國財政早已告別大水漫灌
7月19日上午,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以下簡稱“雅下工程”)開工儀式,在西藏林芝(地級)市米林(縣級)市舉行。
無論是這場開工儀式出席人員的規格,還是1.2萬億的巨額投資和其毗鄰邊境的地理位置,瞬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不過,在解讀這個中國有史以來最大投資額的基建工程之前,請允許我們先聊兩句日本(专题)。
日本京都的鴨川,以其身處鬧市間的閒情和野趣吸引著全世界游客。無論是河邊的碎石灘,還是河流中間的過河石,都成了壹道獨特風景。
但是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這些石頭並沒有像京都古城那麼悠久的歷史,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出現在這裡——作為河道硬化工程的產物。-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