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28 | 來源: 文化縱橫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釋永信惹麻煩 | 字體: 小 中 大
樓宇烈 | 北京大學哲學系
【導讀】近日,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因涉嫌挪用資金、違反戒律等陷入輿論漩渦,這壹事件不僅引發公眾對佛教寺院商業化的質疑,更讓許多人困惑:佛教的千年智慧怎麼被異化為“酒肉穿腸過”的借口?作為最彰顯中國佛教特質的流派,禪宗的本質又是什麼?
本文指出,禪宗強調“無念、無相、無住”,其中“破相顯性”主張破除對外在形式的執著,直指人心。然而,這壹理念在傳播過程中卻屢遭誤解。有人將“不執外相”曲解為“無需修行”,認為既然禪不拘泥於坐臥,便可不修戒律、不讀經典,甚至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為借口放縱言行。
禪宗的核心,始終圍繞“人自身的覺悟”展開。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初衷,便是揭示“自作自受”的業報法則——人的思想、言論、行為(身口意叁業)決定其生命狀態。煩惱與解脫,皆由心造。貪、嗔、癡叁毒支配著叁業的造作,而禪修的終極目標,正是通過覺察與轉化,消除這叁毒。太虛法師的“人圓佛即成”正是對此的精准概括:成佛不是成為超自然的存在,而是人格的圓滿。
真正的禪宗,既非神秘主義,也非形式主義。它是對佛教人文精神的復歸——將佛菩薩從神壇請回人間,將佛法從經典融入生活。禪者追求的,是在紛擾世界中保持壹顆“平直心”,在行住坐臥中體認“萬法皆空”的實相。當我們討論釋永信事件或禪宗的現代意義時,或許更應思考:如何在不執外相的同時堅守修行本分?答案或許就在禪宗那句樸素的教誨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首文發表於《人文宗教研究》總第贰輯(2011年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0月。次文發表於《法源》2025年第1期,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什麼是真正的禪宗?
今天我講這個題目,主要是感覺到,我們現在對中國的佛教,尤其是禪宗,在理解上還有很多不夠清楚的地方。
中國近代的高僧太虛法師曾經講過,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他所講的禪,就是指禪宗。禪宗是中國佛教的壹個宗派,在印度本土並沒有這麼壹個專門的派別。禪本身只是壹個修證的方法,而且在印度也不僅僅是佛教所獨有的,是印度各個宗教普遍使用的壹種修證方法,它是來讓你的思想能夠安定專壹,是思維的鍛煉方法。這種方法再加上壹種理念的引導,比如佛教用佛法的理念來引導,其他教派利用其他的理念來引導,甚至於沒有宗教信仰,而是用其他方面的精神追求的理念來引導,都是可以的。通過禪修這種方法,來開啟你的智慧,達到壹定的體悟人生,或者是健體強身的效果。但是,佛教在禪修方面加上佛教的理念以後,發展得非常豐富。早期的禪修有各種各樣的法門,我們經常講的有兩種:壹種叫數息觀,壹種叫不淨觀,被稱為“贰甘露門”,這些在佛教裡都是非常有效的修行方法。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壹開始也有各種各樣的禪修,但是在這中間有許多人就會執著於禪修外在的相狀。比如說我們坐禪就必須是坐在那裡,不說話也不動,這就是外在的壹種相。本來這種禪修的外在的相只不過是壹種方便的引導,結果有些人反而可能執著於這些外相。禪宗雖然稱為禪,但是從根本上來講,它恰恰是要破除對禪的外在相的執著。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永嘉禪師——玄覺,他的《永嘉證道歌》裡面有壹句:“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意思是說,禪不壹定是坐、靜、默,也可以是行、動、語。這也就是要破除禪外在的相,而去把握禪的根本的內在精神,這也就是禪宗與壹般的坐禪的不同所在。
這樣壹個宗派在中國發展起來,它在發展過程中也曾經出現過許多的偏差。比如說,禪宗要破除外在的相,結果有些人認為連坐禪也不用坐了。禪宗認為外在的相會阻礙人去把握佛教的內在的根本的精神,所以語言文字也是壹種障道的東西。如果你執著於語言文字,語言文字就成為阻礙你把握佛法的東西,所以要破除文字相、語言相,所以禪宗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如果只停留在言語上,不去把握它的精神,那麼言語反而會阻斷你的道。起念是好的,可是這個念相也會讓你無法通向佛法的真諦。這些都是糾偏的,結果有些人走到不念上去,什麼語言文字都不需要,經也不用讀了。我們看電影《少林寺》,只記住壹句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我說這句話是要有相當深的修行功夫,達到了相當的境界才能去說的,如果壹般人這樣說,那就是狂禪,那就是借口,借此就不用修行了。所以說禪宗在發展的過程中間也出現過壹些偏差,到了宋代,有很多禪師就讓大家不要讀經了,因此有很多人批評禪宗發展的這個偏向。文字是會障道的,但是也必須通過文字語言才去把握佛法的根本精神,要掌握好這個分寸。既不能夠完全不用文字語言,但又不能停留於文字語言。有很多人覺得禪宗很神秘,不好了解,這就是由於禪宗發展中的偏差造成的。-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