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1 | 来源: 新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今天这个“情绪为王”的时代,我们追求即时的情绪满足,也习惯于付钱就能获得,但这可能遮蔽了很多深层次的东西。
趋吉避凶的护身符、令人上头的盲盒、5元/杯的奶茶社交狂欢、溢价10倍的演唱会门票……
在这场正火热进行的消费革命里,人们正试图花钱买来好情绪,赶走坏心情。
在这波风潮中,我们该如何看待情绪经济正在重塑社会的脉络?买卖之外,情绪本身的定位和价值是什么?
情绪这门生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花样,将我们的本质需求变成一件件消费品。压力之下的人们急需低成本、见效快的情绪速效药,于是,提供未知、刺激、仪式感等情绪的商品大行其道。
商品背后是极其敏锐的商家,他们迅速把人类最古老的快乐、安全感、掌控欲与归属感进行分类、设计、定价并出售。从实体符号到虚拟偶像,从宠物互动到AI陪伴,无所不包。
它看似快速解决了问题,实则制造了新的问题。
它提供了许多抛售焦虑、抄底快乐的捷径,却似乎切断了人类自我救赎的道路。
别让你的情绪轻易成为别人的生意。关于情绪的这门生意越是火热,我们越要不带情绪、更审慎地看待它。
当“××焦虑”“情绪价值”“情绪内耗”“情绪管理”“松弛感”等词语频频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与此关联的一系列事物也应运而生:有人在线上购买“爱因斯坦的脑子”“好运喷雾”“情感树洞”等产品,订购叫醒、陪聊、哄睡等服务;有人在线下买Jellycat、水晶,拆LABUBU盲盒,去听自己从小喜欢的歌手的演唱会,跟“纸片人”约会,或者就近找棵大树抱抱……
这种消费形态,可以统称为“情绪消费”或者“情绪经济”。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情绪消费相关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预计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2025 年 6 月18 日,北京。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内,近期火热的 LABUBU人偶参与表演,与游客握手互动。(图 /CFP)
根据《2024中国消费趋势洞察报告》的调查,受访的18—65岁人群中,有64.6%的人认为自己“更看重精神消费”,有48.9%的人认为“每周要有单独的时间找地方彻底慢下来放松”,还有44.2%的人“尝试过多巴胺穿搭”。
消费者重新定义了消费,他们想要的是纯粹、持续的治愈力,不麻烦、不用付出也因而不会受伤的陪伴感,以及易得、即时的情绪快充。为喜欢的东西付钱,被称为“精神维护”。
日本学者三浦展在其著作《第四消费时代》中提到了“创费”的概念——为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消费。这一届年轻人,正是“创费”观念的实践者。他们遵从内心的需求,不从众,以“悦己”为诉求,希望活出简单、确定、不内耗的人生。
需要注意的是,只想要正反馈、杜绝负反馈,算不算某种逃避?把快乐和幸福归为必须实现的人生KPI,是不是某种“从众”?情绪价值被量化、感官化,又是不是某种“被制造的需求”?
以及一个终极之问:你的情绪空洞,因此被补上了吗?
心情在变,消费也在变
情绪消费,简而言之,指消费者通过购买达成情绪满足和心理补偿的行为。Z世代是其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在“内卷化”社会的压力之下,通过消费行为寻求情绪纾解与精神归属。-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