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0 | 来源: 安邦智库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特朗普 | 字体: 小 中 大
川普(Donald Trump)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的冲突已成为2025年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随着川普强势推进贸易谈判和制造业回流议程,联邦政府大规模减税与财政刺激计划引发通胀回升压力。与此同时,美联储在上半年维持较高利率立场,意图抑制通胀与稳定市场预期。然而,这一策略与川普的政策路线发生根本冲突。
川普指责美联储拖累房地产与制造业复苏,称其“固执于过时的通胀教条”,而鲍威尔则在国会听证会上坚定重申抗通胀立场,强调货币政策必须独立于政治周期,反对“人为操控利率为政治服务”。双方言辞日益激烈,引发市场短期震荡,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至4.5%以上,美元汇率波动加剧。
此后,尽管鲍威尔试图通过更中性的措辞缓和紧张氛围,并在6月议息会议中释放“视经济数据而定”的政策信号,但川普阵营继续利用社交媒体对美联储“施压”,并放话称若美联储继续“制造经济困局”,其政府将“全面重审货币体制安排”。川普甚至暗示要将鲍威尔提前解职,引发外界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
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官员、学者以及华尔街始终站在美联储一边,强调美联储的独立性,却忽视了具备独立地位的美联储背后也有自己的立场和诉求。从立场上看,美联储作为美国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决策应当基于经济数据而非政治压力,但深入分析其人员构成和历史行为模式,不难发现这一机构并非完全中立。
图为2025年7月30日,联储局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在议息会议后主持记者会。(Reuters)
在政治立场方面,过去25年的数据显示,美联储的经济学家中竟无一人投票支持共和党候选人,更无人向共和党阵营提供政治捐款。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其内部根深蒂固的政治倾向。进一步观察美联储24,000名员工的政治捐款流向,92%的捐赠资金流向了民主党,这一压倒性比例远超普通政府部门的党派分布,足以证明其整体员工群体存在显着的政治偏好。
更重要的是,通过回溯美联储百年历史,其政策重心始终围绕金融体系与货币市场展开,而非普通民众的就业或收入增长。这一点在上世纪美国大萧条(1929-1939)时期美联储的一系列政策转变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1929年股市崩盘后,胡佛政府最初采取有限干预措施,但美联储出于维护金本位的考虑未能及时注入流动性,反而维持高利率,导致信贷收缩与银行倒闭潮持续加剧,直至造成了大萧条。由于货币宽松政策的缺位,胡佛只能在财政政策执行中坚持平衡预算和自由放任思路。特别是胡佛在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试图以关税壁垒保护国内产业,但此举引发了全球报复性关税,进一步打击出口,加深了经济下滑。1932年设立的重建金融公司虽然试图向银行注入资金,但规模有限,未能根本扭转局势。-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