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5 | 來源: 德國之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https://t.co/v3jqeYDpS4 — DW 中文- 德國之聲 (@dw_chinese) August 15, 2025 中國的經濟、科技似乎正在全面超越西方。瑞士《新蘇黎世報》拋出了壹個問題:國家強力調控的經濟模式,是否真的優於自由市場經濟?《每日鏡報》的客座評論,則分析了欠缺學術自由的中國科研成就是否具備可持續性。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中共正在向我們展現未來,但是自由市場經濟在體制競賽中依然保持優勢”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受到國家強力幹預的中國經濟,確實已經獲得了科技和產業霸主地位;但是就此以為這種國家調控式經濟已經戰勝了西方自由經濟模式,卻是錯誤的。
“曾幾何時,歐美游客前往遠方的國家時,壹定會體驗到舒適度和生活品質的下降。冷戰時期,大家談論的是第壹世界、第贰世界、第叁世界。如今的世界則顛倒了過來。西方人前往中國旅游,感覺仿佛置身於未來;而中國人來我們西方,卻感覺仿佛身處過去。”
“在西方國家,人們可以通過手機App叫出租車。而在中國的某些城市,你甚至可以通過手機App調節出租車內的溫度。如果說科技對日常生活的滲透是進步的標志,那麼中國這個全球第贰大經濟體無疑領先於西方。中國的工業實力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中國產品正在湧向全球市場:太陽能發電板、電池、電動汽車。它們價格低廉,品質卻毫不低下。這些產品也正是能源轉型的基礎。”
“所有這些都是由壹個自稱共產主義的經濟體創造的。這個體制充滿了國家的幹預,中國企業壹方面要在被嚴重束縛手腳的情況下參與市場競爭,另壹方面還要實現中共領導層設定的目標。在這個專制政權下,公民持續受到監視,國家權力可以肆意出擊。”
“我們西方之前以為共產主義經濟有著另壹幅模樣。蘇聯的經濟是短缺經濟。壹則很老的俄羅斯笑話是:‘你們這家商店裡沒肉嗎?’‘不對,我們商店裡沒有魚。對面的那家店才沒有肉。’然而,中國體制卻打造了壹個消費天堂。當年的蘇聯公民私底下怨聲載道,如今的中國人卻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作者隨後拋出了壹個問題:“中國是否發展出了壹種優於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的經濟模式?即調控優於自由的模式?西方人現在應該學習中國模式嗎?”
“這會是壹個錯誤。國家調控經濟促成的進步短期內是可行的,但是代價高昂。強制行動會損害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核心:經濟自由。後者已經在過去幾百年間被證實。”
“聽起來有點像悖論:自由體制能夠打造更美好的未來,這恰恰是因為該體制並沒有規定未來究竟是何種模樣。它僅僅確立了壹個法治框架,讓每壹個人都能自由決定。因為它相信每壹個人自己才最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由主義相信的是個體,而非國家。”
“考慮到中國正在飛速追趕,要求更多調控的呼聲是可以理解的。西方市場經濟的創新速度固然顯得有些慢。西方的某壹項進步要先取得市場的檢驗,然後再惠及大眾,這需要很多時間。”
文章接著以電動汽車為例指出,自由社會往往不得不犧牲當下的速度來換取長久的優勢。國家強力推動電動汽車,固然可以迅速降低尾氣排放,但是這會導致本能應該更高效使用的資金被低效地調控到特定領域。
“管控幾乎總是會錯誤地調配生產資料。蘇聯的例子顯而易見。但其實這在當今中國也同樣造成了問題。電動汽車、太陽能發電板的產能在北京的指令以及補貼作用下遠遠超出了國內市場的需求。如今,不僅中國自身的經濟因此暗淡,全球經濟也因此陷入了困境。制造商們不得不拼命地尋找買家。”
“壹個扭曲總是會引發下壹個扭曲。如今,中國的大型工業企業被禁止降價打價格戰。然而,價格機制是自由市場經濟的關鍵,它使得企業和消費者能根據供需情況進行調整。”
“諷刺的是,中國經濟的優勢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市場機制的受控引入。自80年代以來,北京壹直允許私營企業發展,並在過去20年中甚至容許他們在明確的框架內進行慘烈的競爭。調控手段則是金融體系、稅收優惠、政府補貼。”
沒有學術自由 照樣科技稱霸?
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以“中國如何試圖在科研領域領先於美國”為題,刊發由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學者兼媒體部門主管魏樂佳(Claudia Wessling)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認為,北京為科研領域投入的數以億計的資金如今已經結成了碩果,但是中國成為科技強國的過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對學術自由的理解不足,這是中國崛起為未來科技強國的最大絆腳石。壹個專制的共產黨政權可以基於國家安全利益而決定所有的資源分配,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還能實現可持續、充滿創新性的世界壹流科研?這壹切還有待證實。”-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