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15 | 來源: 水瓶紀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幾乎每個人被問到“有沒有試著偷偷出去吃飯喝酒”時,都展示出了令人驚訝的恐懼:“微信定位都能查到的”“他們能用衛星拍到人”“酒店窗戶都有無人機出來檢查”“紀檢委的人有種眼鏡,戴著拍照就能知道你是哪個單位的。”在許多公職人員心裡,仿佛天網恢恢,稍有不慎就會被“抓”。而這些缺少現實依據的理由有的來自私下口耳相傳,有的在短視頻中被廣泛轉發。對“上面無所不能”的想象,實實在在地震懾了許多人。
6月燒烤旺季,榆林鬧市區的網紅燒烤店卻空蕩蕩的,只有外擺位置稀稀拉拉坐著幾桌人,幾摞塑料椅收在角落,沒機會擺出來。壹年靠幾個月旺季賺錢的小飯店老板們沒想到,春節後幾名河南幹部“違規吃喝”引發的“禁酒令”,會在陝北小城榆林如此嚴格地落地執行,波及到他們的生計。
日常吃飯喝點小酒的客人本就少了許多,“禁酒令”的執行,讓榆林的公務宴請“全軍覆沒”,高檔大酒店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擠進街頭市場,開設平價大排檔,進壹步擠占了小餐館的生存空間。
水瓶紀元觀察到,出於整風反腐本意的“禁酒令”,在各地具體實施時,出現執法標准含糊不清,層層加碼,甚至“壹刀切”和形式主義的亂象,這些亂象加重了體制內普通公職人員的焦慮,對當地餐飲業、服務業造成了巨大沖擊。
榆林靠開采煤礦起家,依賴國有能源工業發展,“體制內”繳存公積金人數占比超過九成,是典型的體制強度高,經濟結構單壹的城市,“禁酒令”帶來的沖擊,在這裡尤為明顯。
含糊不清的指令
這場榆林餐飲業的蕭條由5月13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下稱“中紀委”)的公開通報引發。
通報中舉例,今年3月21日,河南省羅山縣委原常委、政法委原書記李獻林召集10名幹部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學習教育期間違規吃喝,伍人共飲肆瓶白酒,當天下午其中壹人死亡。
“違規吃喝”是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的壹種情形,中紀委通報中將此事定性為“頂風作案”,並要求各級黨組織“以案為鑒”。此後,在中紀委的“層層壓實責任、傳導壓力,‘壹把手’以身作則”的倡導下,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掀起了壹場體制內的禁酒運動,被媒體報道為“史上最嚴”的“全天候禁酒令”。
幾位與水瓶紀元交流的體制內人士,都無法准確回憶榆林是從哪壹天開始“禁酒”的,只大約記得是在5月下旬。所謂的“令”並沒有壹紙紅頭文件,甚至沒有壹條微信群裡的文字通知。
“這種不會直說的,不可能留下痕跡”,榆林市下轄縣政府單位的壹名公務員梁迪說。
不能喝酒、不能外出就餐的要求,是從密集的會議、要求嚴格的學習和上級領導拐彎抹角的敲打中“領會”到的。
莫橋是榆林市壹事業單位的無編制工作人員,在禁酒風波前,單位開會學習都是黨員幹部的事,只有年末年中才要求全體職工參與會議。
現在,她也要每周參與學習,從早上8點到中午11點多,壹學就是壹上午。莫橋覺得自己像是回到了高中,早晨來到單位,領到壹份拾幾頁的材料,往往是《八項規定》相關文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會議精神等。同事們需要壹個接壹個地誦讀文件,讀完後再集體觀看警示教育片,主要內容是貪官們如何犯錯和懺悔。
中央《八項規定》的具體內容(圖_網絡)
學習後需要研討,每個人都必須發言,談自己的想法。發言要嚴肅深刻,要有內容,留下記錄材料給紀律檢查委員會_(下稱“紀檢委”)_檢查。“有時真不知道說啥,我翻手機,領導還不許,說‘要用自己的話談’”,莫橋無奈地說,“就這樣紀檢委還批評我們研討不夠深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