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9 | 來源: 環球科學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如果不是全外顯子組測序,或許來自中國壹個家庭的叁姐妹不會讓免疫學家杜尚·博古諾維奇(Dusan Bogunovic)產生如此大的興趣。這叁姐妹均患有特發性基底節鈣化(idiopathic basal ganglia calcification, IBGC),這會讓她們偶爾癲癇發作。叁姐妹中最大的姐姐在13歲時死於癲癇,而另外兩姐妹在研究者注意到她們時,仍然偶爾會有癲癇發作。
同樣的基因缺陷
博古諾維奇和同事對兩姐妹及她們健康的母親進行了全外顯子測序。結果發現,她們ISG15基因發生了突變(母親有壹條染色體發生突變,而女兒是隱性純合子),從而不能正常發揮作用。而這讓研究者聯想到了此前在土耳其和伊朗遇到的叁名兒童患者:他們都是來自近親結婚的家庭,表現出對卡介苗(BCG)等中減毒分枝杆菌的高度易感,這是壹種名為遺傳性分枝杆菌易感病(Mendelian susceptibility to mycobacterial disease, MSMD)的罕見病的典型表現。不過,這3名兒童不會出現嚴重的病毒感染。
當研究者把中國叁位姐妹的情況和這幾例病例聯系起來時,發現兩者其實是同壹問題的不同表現。隨後,他們也對土耳其和伊朗的病例進行了影像學檢測,果然也發現了類似的腦部鈣化。區別在於,中國的叁姐妹由於沒有接種BCG,因此沒有表現出易感分枝杆菌的症狀。
土耳其和伊朗的病例於2012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而中國叁姐妹的病例於2014年首次在《自然》(Nature)上被提到。讓研究者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些ISG15基因缺陷患者,對病毒似乎具有超乎尋常的抵抗力。他們的免疫系統中存在多種常見病毒(比如流感、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病毒等)的抗體,說明他們曾經感染過這些病毒,但從未出現過相關的嚴重病症。
意外的“抗病毒”超能力
要解釋這壹現象,就必須理解ISG15在人體內的角色。ISG15有兩重身份:在細胞外,它是促進淋巴細胞產生γ幹擾素(IFN-γ)的信號分子,幫助對付分枝杆菌;而在細胞內,它真正的作用是維持USP18的穩定。USP18是I型幹擾素通路中的“刹車”,可以防止IFN-α和IFN-β等(主要作用是激活抗病毒基因,阻止病毒增殖等)過度發揮作用。如果沒有ISG15,USP18會迅速降解,導致I型幹擾素信號持續放大。這樣壹來,患者體內會長期維持壹種輕度但廣譜的抗病毒“底噪”,既讓病毒更難以復制,又避免了全力拉響幹擾素警報帶來的危害。這也是為什麼這些患者對病毒表現出強大抵抗力,卻對分枝杆菌的防御存在缺陷。
幾名患者的家庭遺傳分析圖(來源:Zhang et al, 2014)
更有意思的是,在小鼠中ISG15並沒有承擔穩定USP18的作用,所以當它們出現ISG15缺陷時反而更容易感染病毒,而人類恰恰相反。這壹差異解釋了此前實驗動物與人類病例結果相悖的原因。
2016年,在壹項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中,博古諾維奇的團隊用I型幹擾素短暫刺激了ISG15缺陷人類細胞12小時後洗去,在健康細胞中,相關抗病毒基因很快恢復正常,而在ISG15缺陷細胞中,這些基因的表達卻持續偏高超過5天。當這些細胞暴露在多種病毒中時,相較於普通細胞,它們顯得更難被感染。
或許能讓所有人用上?
如今,全世界已經發現了幾拾例有ISG15基因缺陷的病例,他們貌似都擁有抵抗所有病毒的超能力。“這讓我想到,如果能在其他人身上復制這種輕度的免疫激活,或許就能預防幾乎所有病毒。”博古諾維奇說。
這個思路最終發展出了壹種新的實驗性療法。在8月13日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新研究中,博古諾維奇的團隊挑選出10個在ISG15缺陷狀態下保持適度高表達、並在病毒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起抗病毒作用的基因,將它們的mRNA裝進脂質納米顆粒(LNP),遞送到細胞和動物體內。這樣,細胞會短時間內表達這10種蛋白,產生廣譜的抗病毒保護。博古諾維奇解釋說:“我們讓這些蛋白只產生少量,而且維持時間很短,因此引發的炎症比ISG15缺陷個體輕得多,但足以預防由病毒導致的疾病。”在實驗中,他補充道:“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能突破這種防御的病毒。”-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