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1 | 來源: 網絡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最近,在202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捕捉到壹個名為MoM-z14的星系。令人驚歎的是,它竟在大爆炸後僅2.8億年就形成了,這徹底顛覆了我們對早期宇宙星系形成的傳統認知。
想像壹下,整個宇宙,包括地球、太陽和所有閃爍的星星,都起源於壹個比針尖還小的點,即引力奇點。這個奇點在大約138億年前突然膨脹開來,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和物質。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論”,是我們理解宇宙起源的最主流解釋。簡單來說,大爆炸並非壹場劇烈的爆炸,而是壹個從極度熱密狀態開始的膨脹過程,就像壹個氣球被無限吹大。
大爆炸後,宇宙宛如壹鍋沸騰的熱湯,充斥著質子、中子和電子等基本粒子。壹切都太過炙熱,這些粒子無法結合成原子。科學家通過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即壹種大爆炸遺留下來的微弱光芒,來證實這壹點。這種輻射如同宇宙的“嬰兒照”,揭示了早期宇宙的均勻性和細微波動。大約在大爆炸後38萬年,宇宙冷卻到足以形成原子的溫度。這時,氫和氦等輕元素開始出現,為未來的恒星和星系奠定基礎。
然而,宇宙的真正“傳奇”才剛剛拉開帷幕。早期宇宙充盈著氫氦氣體雲,這些雲在引力的拉扯下開始坍縮。引力如同無形的“膠水”,將物質聚合,形成密度更高的區域。這些區域最終點亮了第壹批恒星,大約在大爆炸後1.5億到2億年。恒星並非孤立存在,它們聚集成群,形成星系。傳統觀點認為,第壹個星系需在大爆炸後5億到6億年才能出現,因為氣體冷卻和坍縮需要漫長時間。
但JWST觀測到的MoM-z14星系,卻在大爆炸後僅2.8億年就誕生了,這大大提前了星系形成的已知時間線。有趣的是,鯊魚在地球上已存在約4億到4.5億年,這意味著,鯊魚的“壽命”竟比大爆炸到這個早期星系的間隔還長!MoM-z14明亮而活躍,內部充斥著快速形成的恒星,甚至含有比預期更復雜的元素,如氮。這表明,宇宙的“建造”過程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快、更高效。JWST已發現上百個類似早期星系,這促使科學家們重新審視星系形成模型。或許,早期的宇宙擁有更多“種子”,如密度波動,加速了這壹切。
為什麼這些發現如此重要?因為它們解答了人類永恒的疑問:我們從哪裡來?宇宙為何是這般模樣?大爆炸理論雖強大,卻並非完美。例如,我們仍不知大爆炸前發生了什麼,或著宇宙是否會永無止境地膨脹。
宇宙大爆炸時間線,展示了宇宙從大爆炸開始的演化過程。(NASA)-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