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2 | 来源: 火星宏观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俄罗斯 | 字体: 小 中 大
俄罗斯“死亡经济学”以军费膨胀和生命货币化为核心,掩盖战争与制裁伤害。贫困地区受益于高薪军工就业和阵亡补偿,推动消费热潮,但中产阶级承受高通胀税负。普京短暂改善底层命运,却酝酿社会灾难:战争结束或持续均难以为继,经济崩溃在即。
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动的乌克兰入侵战争已持续近四年,这场冲突不仅重塑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更深刻改变了俄罗斯国内的社会经济结构。一种被称为“死亡经济学”的现象悄然兴起,它以军费膨胀和战争激励为支柱,表面上刺激了经济增长,却在底层社会制造了虚假繁荣。
中产阶级在高通胀、高税负和经济不确定性中苦苦挣扎,难以承受战争的长期代价。战争资金的注入看似改善了某些群体的生活,但这不过是将人的生命转化为经济工具的残酷交换。俄罗斯社会正面临深刻的分化:贫困地区短暂受益,而整体经济基础日益脆弱。这场战争的“红利”正酝酿着潜在的社会灾难。
一、克里姆林宫试图用快速增长的巨额军费,掩盖战争和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的伤害。
当俄罗斯于2022年2月入侵乌克兰时,国际社会迅速施加了史上最严厉的制裁,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预言俄罗斯经济将迅速崩溃。制裁切断了俄罗斯与全球市场的联系,冻结了其海外资产,并限制了关键技术进口。
同时,战争支出如雪球般膨胀,消耗着国家资源。然而,随着战争进入第四年,俄罗斯经济并未出现预期的崩盘。相反,表面上看,它表现出一定的韧性,甚至某些领域出现了增长。这得益于克里姆林宫将经济转向战时模式,大规模注入军费来刺激生产和消费。
从宏观数据来看,俄罗斯的GDP在2023年至2024年间保持了正增长,但这掩盖了深刻的结构性问题。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并非大城市的中产阶级,而是那些长期衰落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和老旧工业区。这些地区在苏联解体后便陷入困境:工厂关闭、失业率高企、基础设施老化。
牛津经济研究院的专家塔蒂亚娜·奥尔洛娃指出:“苏联解体后,这些地区的经济开始衰落,人们难以找到体面工作。但旧有的工业设施依然存在,只是缺乏需求。”冷战结束后的和平时期,进一步减少了对军工产品的需求,导致这些小镇和小城市进一步边缘化。
普京对乌克兰的入侵改变了这一切。当战争从“特别军事行动”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时,克里姆林宫意识到快速结束不可能,于是转向全面战时经济。俄罗斯原本以能源出口为主的经济模式,被强制转向军工导向。巨额军费——2025年上半年已达1055.9亿美元,同比增长31%——涌入国防工业。闲置的工厂重新开动,生产坦克、弹药、军服和军粮。克里姆林宫命令银行提供低息贷款,优先支持军工企业。这些企业迅速扩张,工人需求激增,导致劳动力短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